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前它是耕读之乡、尚义之地,

而今却是浦江之珠,圆梦之城。

樱桃河畔,

微风徐来,

“泾”彩不断。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七季,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樱桃河畔》。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塘湾“彭半镇”》。

--点击收听朗读--

当年,塘湾镇彭姓为望族,人称“彭半镇”。

20世纪30年代,彭召棠曾经汇辑《彭氏宗谱》(秦锡田作序),称始迁祖是明代进士彭琏(1378—1410),字汝器,江西安福人。元末迁徙来沪,定居在黄浦江北岸彭溪(又称何溪),子孙聚族。清嘉庆《松江府志》称,彭汝器“在彭溪建笔议轩”,为“手评《宋史》之所”。元末明初名士贝琼为其撰《笔议轩记》。明永乐二年(1404),彭汝器考中进士二甲第八名,官至翰林学士。彭氏在黄浦江边义设彭家渡口,俗称“彭渡”(今马桥镇彭渡村)。彭氏子孙除留在彭渡村外,分支有俞塘、塘湾等地。十八保二十六图塘湾彭氏为其后裔。因迭遭兵燹,谱牒沦亡,彭召裳根据俞塘一支世系,列表成谱。

塘湾彭氏出了不少名士,具体有:

彭声骏,字月亭。清末监生。性刚决,有特识,好义嫉邪,而能容众犯而不校,故终身无一仇人。光绪年间,两次襄浚俞塘,不惮劳怨,募捐重修庆安桥。抚侄如子,清末出其自创产业,均派子侄无歧视。塘湾向无施棺、惜字,其带头捐金倡办。民国三年(1914)去世。

彭召棠(1888—1950),字荫乔。民国元年(1912)七月至民国三年(1914)三月任议事会议员。民国十年(1921),与本镇中医名医丁竟成等创办保婴会。民国十二年(1923)十二月乡议事会恢复,任议员。民国十三年(1924)七月起,任乡董。民国十七年(1928)五月改行政局,任局长。民国二十二年(1933)起,任上海县第二区区长。抗战胜利后,为振兴地方经济社会,集资筹建塘湾中心国民学校大礼堂。民国三十七年(1948)7月1日,塘湾大礼堂落成,乡人特邀民国元老、马桥镇人氏钮永建题名,并刻在礼堂门楣。上海县《明心报》作了专题报道。同时刊发了彭召棠撰写的《塘湾小学新建大礼堂记》。

彭召棠曾在镇上建了一幢十分气派的彭家花园洋房,保存至今。

彭利人(1909—1951),字以行,彭召棠侄儿。上海政法学院法学士。1926年夏,加入中国国民党,在车沟桥等建区党部。8月,任上海县第二区党部常委。1930年,任上海县第二区区长、县党部常委。次年,任县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为私立上海正德女子中学校长、上海土布商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抗战爆发后,赴湖南任省政府参议、江苏旅湘同乡会理事。抗战胜利后,任社会部计划委员。1948年1月,当选为江苏省第三选区立法委员。1949年1月,任社会部人民团体司司长。1951年12月30日,在日本东京病故。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七季,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樱桃河畔》。

这本《樱桃河畔》文史汇编集,作为“发现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故土之韵”辑的组成部分,较为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了数百年来吴泾地区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演变,描述了它从江边村落、市井集镇、到工业重镇,再到国家级科技时尚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吴泾,正在以令人惊艳的速度蝶变,从前它是耕读之乡、尚义之地,而今却是浦江之珠,圆梦之城。宜居、宜学、宜业、宜创,未来不可限量。

2024年9月起,第十七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张乃清

朗读:华东师大二附中附属初中 八(2)班 彭怡然

编辑:汤婧娴

初审:赵若楠

复审:林心怡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