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之际,东北边疆内忧外患频频,其中尤以日、俄对东北大地虎视眈眈。为保境安边,吴大澂先后在珲春、宁古塔、三姓等三边修建防御炮台。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吉林将军长顺等人上奏清廷,以巩固吉林省城城防的名义,请示在“江岸上下并北山左右,建置实心空心大小炮台十数座”。此动议获得清廷批准,吉林地方遂动用白银两万两,依照天津大沽口炮台式样,在吉林城周边择址建筑炮台。其中的一座三合土夯筑炮台就建在城北玄天岭上。

据《吉林市市区文物志》记载,玄天岭炮台上安放有大炮七门,炮口指向北方,堪为吉林城最后的屏障。七门大炮应为国外进口及国内仿制的新式大炮:其中一门为“十五生立密达大炮”,一门为“十六生的克虏伯大炮”,其余为“九生”的中等车炮。“生”是法语centimètre的译音,即厘米,用在此处为大炮口径,如“十五生”按现行惯例即代表150毫米口径的大炮。从大炮口径上判断,7门大炮的威力实属可观。

1900年,沙俄入侵中国东北,吉林将军长顺不战而降,抵御沙俄的玄天岭炮台为侵略者占领,进而成为恫吓吉林百姓的工具。几年后,沙俄与日寇为了殖民利益在中国东北大打出手,沙俄落败后被迫履约撤离吉林城,临走前将吉林各处炮台悉数拆毁。或许是由于土建部分因质量过硬,玄天岭炮台大部分得以留存。2007年5月,该遗址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六批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前后,炮台遗址得到一定程度的修缮,数门大炮仿品被摆放到了炮台之上。

然而对照历史记载不难发现,这些仿品大炮皆为清代自铸的台式“红衣大炮”式样,样子与儿童公园内的铁炮相仿,属于被近代清军淘汰的武器。那么曾安放在玄天岭炮台上的大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在吉林机器局旧址博物馆里,就陈列有克虏伯炮和格林炮的仿品,现代人也完全可以通过这些展品,去了解近代吉林清军的武器配备的真实情况。

通过以往的宣传,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清军打败仗是因为武器落后”的错误印象。玄天岭炮台上之所以被摆放了红衣大炮,或许也是受这种印象影响。但真实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看到机器局展厅里的近代武器展品可知,清军打败仗的原因绝非武器落后那么简单——让真正出现过的武器以仿品的形象再现在炮台上,对当代人的影响和教育可能会更加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