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打仗爱“微操”,往往使得手下将领无从发挥,战役结局惨不忍睹。作为统帅,应该充分对掌握具体部队和专业军事技能的下属放权,才有望取得理想战果。身在远离一线战场的总部,如何能事必躬亲?

毛主席深谙此道,所以在历次战争中基本只做战略层面的谋划和决策,很少亲自干预各战区将领的作战指挥行动。

然而1948年的一场大战,却是个例外,主席不得不亲自“下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细节发生在著名的平津战役早期。为了降低解放北平的难度,军委要求华北军区部队作势进攻张家口,从而诱出守北平的傅作义王牌35军。只要成功围住这支部队,傅作义便舍不得放弃华北南撤,平津战役的整体目的便易于达成了。

后来傅作义果然上钩,派郭景云中将带35军的两个师,于11月30日增援张家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非常欣喜,因为敌35军比张家口更有价值,军委的前期部署奏效了。然而短短一个星期之后,主席却转喜为怒:傅作义察觉到异常,命令35军立即返回北平。400多辆美式十轮大卡车,浩浩荡荡地从张家口朝北平开去,我方之前的努力,似乎就要落空了。

毛主席并不是因为敌人的临阵反应而愤怒,这很正常;主席是为我军3个兵团行动不力而恼怒。

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北的杨成武兵团,负责包围张家口,杨成武司令员决定把主力部队放在张家口以西,防止35军后期往绥远老家逃窜;杨得志兵团的任务是切断平张线,不让35军返回北平城,但他们行动速度太慢,35军调头往回跑时这个兵团还没有就位;程子华兵团是东北野战军主力,拥兵10余万人,且配备大量火炮是攻坚的拳头部队,结果他们“顺手牵羊”先去打了密云城,惊动傅作义改变部署。

这三支大军,在围歼35军早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生气之余,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我军的三个兵团,缺乏统一指挥!

杨得志和杨成武,都是华北的肱股之臣。两人的战功、资历、职务都太接近了,两个兵团打配合时很客气,谁也不去主动领导谁;程子华部队的实力最出众,但却是从东北远道而来的,跨战区作战的程子华,要指挥“二杨”也不合适。况且军委确实没有明确指定最高负责人,不能全怪三位前线的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态紧急。看清前线指挥员设置的问题后,毛主席罕见地决定亲自“下场”。他连续发急电指挥三个兵团的行动,甚至具体到了细节部署和时间点,包括要求各纵队几日几点到达哪个位置、什么时候打、哪里打哪里不打、在什么地方修工事、在哪里阻击,这在以前几乎是没有过的情况。其实就是野司发给各兵团、纵队的电报,也未必会精准到这种程度。根据杨得志将军的回忆:

主席在平津战役时发出的电报,我自己读过的就有90多封,其中55封与我兵团直接或间接相关,里面大部分是关于围歼35军的行动。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于这次具体战役多么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主心骨,奇迹也果然发生了。在毛主席的严令和直接调度下,各部队再也没了顾虑和包袱,尤其“杨罗耿”兵团奋起直追,把敌人围在了新保安。事实上到这里,平津战役的大势走向已经基本注定。随即毛主席发报表扬了3个兵团的积极行动,与前期的紧张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

35军的两个师最终被歼灭在新保安,而重压之下的傅作义也在49年1月通电起义。

看来最高统帅的指挥艺术,并不局限于某种思维定势,伟大军事家结合战场需要来应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