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瓷器的英语单词同为“China”,中国瓷器出口和传播史源远流长,精美的外销瓷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辉煌灿烂。改革开放初期,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特别是敦煌壁画题材逐渐成为瓷艺界的“宠儿”,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纹饰为设计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特别是批量生产的敦煌主题瓷器更成为出口量逾百万的“爆款”产品。

故事从著名的“反弹琵琶”说起。1979年,舞剧《丝路花雨》首演后不久,河北唐山陶瓷研究所邓满春就对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念念不忘,萌发了烧制“丝路花雨”主题瓷挂盘的强烈意愿。其在《精雕细琢绘英娘——我画〈丝路花雨〉的体会》一文中总结了相关历程。从英娘舞姿中选择动势大、运动感强的瞬间动作“反弹琵琶”作为大挂盘装饰主题,用胶料先勾出轮廓,敷色时运用画像技法和图案装饰手法,使之具有素描的虚实关系,更富立体感;同时力求服饰艺术的装饰美和体态艺术的自然美与英娘的精神风貌相吻合。二火上色时在精致醒目处施以金色,增添富丽堂皇之感。在深蓝色天空背景中则绘以前后相伴的敦煌壁画“双飞天”形象,与英娘舞姿相互呼应。辅以玉璧栏杆、玉石金桥和若隐若现的烟云,使整个盘面图案充满诗意,造就了难得的艺术精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瓷盘(西方净土变局部)

1981年5月至10月,浙江美术学院组织各系1977级和1978级本科生、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共160余人分批赴敦煌莫高窟参观研学。中国画、油画、版画专业师生重点临摹《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北魏狩猎图》《鹿王本生图》及《西方净土变》中的乐舞伎等,工艺美术专业师生重点临摹洞窟藻井及莲花、忍冬等纹饰,返校后还举办了临摹作品展览。在此基础上,该校讲师李松柴等在绍兴瓷厂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指导协助下,创造性地将原来以平方米计量的敦煌壁画与纹饰应用于瓷器图案的方寸之间。其在《敦煌壁画用于陶瓷美术》一文中写道,“无与伦比的敦煌艺术之美,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在绍兴瓷厂实习期间,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工人师傅一起,将灿烂辉煌的敦煌壁画移植到陶瓷美术上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花罐(狩猎图)

设计团队对照临摹本和壁画原始照片,取两者之长,根据设计需要进行尺寸放大取舍,力争使陶瓷造型和敦煌壁画图案和谐一致。如《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绘制于冬瓜瓶,“将故事由右至左,绕瓶一周,上下配置北魏时代的花边,尽量做到自然合理,既能表达壁画的整幅故事情节,又符合陶瓷造型装饰的特色。”又如《鹿王本生故事》和《得眼林的故事》系长卷式连环画,考虑到构图和烧制工艺,将前者分为两段绘制于琵琶瓶上,将后者分段绘制为一套八件的挂盘。根据明清两代的优秀造型传统,把《商队遇盗图》装饰在橄榄瓶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瓷盘(莫高窟第249窟释迦牟尼说法图)

为了使敦煌壁画原有色彩能体现在陶瓷上,设计团队将《东王公赴会图》移植于小口梅瓶,上下以莲瓣锁边,中部绘东王公乘坐之龙车,飞天环绕,同时运用蓝色分层及蓝白对比的强烈色彩效果。此次尝试先后烧制敦煌壁画题材瓷器20多件(组),在国内业界产生较大影响。通过设计烧制瓷挂盘《尸毗王本生故事》《维摩诘像》《帝王图》等作品,李松柴认为,敦煌壁画概括性强、形象鲜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用线特点,这一特点通过青花处理能达到较好效果。当时的专业刊物亦曾发文为其点赞:“作品采用古朴清雅的青花为主要装饰方法,布局合理,豪放洒脱,层次清晰,繁而不乱,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引起中外人士注目。”

1982年秋,山东淄博博山陶瓷厂设计师杨帆赴莫高窟参观写生后,吸收了大量创作养分,着手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应用于瓷质餐具装饰中,批量生产出口创汇。其在《从敦煌壁画谈陶瓷装饰的民族化》一文里总结了相关经验,即采用传统手法,结合器型特点,以云纹和飘带将单个飞天连接起来组成边饰;色彩运用上充分借鉴和吸收敦煌壁画明快、热烈、古朴的基调。该厂生产的带有飞天纹饰的无光釉餐茶具曾创下出口提样订货230余万件的纪录,深受国外消费者喜爱。设计者同时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西欧国家,在艺术上出现了“避世主义”倾向,产生了对东方艺术的向往情绪。因此,古朴瑰丽的敦煌艺术在陶瓷产品特别是外销瓷领域大有可为,敦煌壁画中的藻井图案及龛眉、顶光、背光、边花等皆可作为日用陶瓷装饰之借鉴,而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则是制作艺术盘、陶瓷壁画的好题材。

改革开放初期,在拓荒者们的不懈努力下,敦煌文创瓷器可以说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敦煌元素亦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瓷艺界的创作思路,特别是近十年来,如“视觉中国·瓷上敦煌”中国陶瓷艺术展、“瓷上敦煌”精品瓷器展、“釉见敦煌”瓷画艺术展等精品展览先后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和国内各大博物馆展出,已然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

(配图均引自李松柴《敦煌壁画用于陶瓷美术》一文)

撰稿丨史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