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掀起一场小型化的浪潮,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小口径子弹。
作为新一代军事装备革新的典范,使用小口径子弹,成为现代枪械不可绕过的一环。
在小口径浪潮之下,美国拿出了自己的m4步枪,而苏联拿出了当时的ak 74步枪。
由于当时世界主流皆以小型化为标准,中国随后尽快跟进。
并且确立了自身5.8mm口径小型化子弹,以及相配套的第一代制式步枪95式。
为了采用统一模块化,减轻后勤部门的负担,大多数的班用轻机枪都是在突击步枪的基础上演化而来。
然而这被世界鼓吹了近50年的小口径子弹,竟然在俄乌战场上被证实是错误的路线。
中国重新装备7.62mm机枪, 体现出了怎样的军事思想变革?
一、小口径化浪潮
在世界所公认的范畴当中,凡是子弹口径小于6mm,都认为是小口径。
小口径的历史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
美军在越南战场上发现,自己手中的m16虽然是工业化的代表,但是实战上远远不如敌人手中的AK47。
M16的笨重,在战场上显示得淋漓尽致。
后期在部队的不断反馈之下,美国军队对m16进行大改,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子弹口径的缩小。
子弹口径的缩小,对于士兵减重是有积极意义的,搭载同样的负重,士兵就可以因为小口径化而多携带子弹。
要知道在战场上,每多携带一发子弹就有可能是一个保命的机会。同理,班用轻机枪同样如此。
相比较起突击步枪,机枪对于子弹的消耗是海量的,能携带更多的子弹,就越能保证部队进攻时的火力持续性。
在部队使用实践过程中发现,小子弹受到阻力更小,在飞行过程中弹道更为笔直,更加容易击中目标。
通常来讲,小口径子弹射击物体,造成的破坏比中口径子弹要小得多。
但是人体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由于5.56mm口径子弹弹头重量较小,相比较仅限7.62mm的子弹头,在射入人体之后更容易因为受阻力而发生翻滚。
这叫做空腔效应。
在这些小弹头的不断翻滚之下,实际会在人体之内造成巨大的空腔伤害,实际杀伤力竟然要强于7.62mm子弹。
因为这些看得见的优势,俄罗斯迅速在AK47的基础上,优化得出了ak 74步枪,子弹口径5.45mm,比起5.56mm来讲性能更加优秀。
而中国则走出了另外一条路,选择了5.8mm口径。
所以在全球小型化子弹之后,中国子弹打出了空腔是最小的。
二、为什么是5.8,又为什么放弃
中国选择5.8mm作为口径,其实是综合了多方的考量。
在上个世纪中国是研制小口径子弹的后期国家,拥有后发优势的中国,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来思索选择。
5.8mm固然在空腔效应上,要明显劣势,但是作为兵器而言,已经够用。
5.45mm、5.56mm造成的巨大空腔,实际上性能溢出,其能造成的最大空间面积甚至要大于人体腹部。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5.8mm造成的口径,已经能够足以造成致命伤害。
从三种口径上来讲,中国的5.8mm口径是最大的,这也是其中的优势所在。
中国的军事专家们,都是在经历了长年的血与火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在战场上相比较起后勤补给子弹,敌人所缴获的子弹来得更加直接干脆。
而在战场上,轻易更换枪支弹药极有可能引起队友误判,造成不该存在的人员的伤亡。
所以,用我国的95式步枪与轻机枪打出敌人的子弹,是合理的选择。而且5.8mm的枪膛,足以容纳5.56和5.45mm的子弹。
虽然说这样会使枪管的寿命急速下降,但是却也缓解了战场的燃眉之急。
中国用5.8mm,就是为了在保证小口径化的同时,还保留足够的破甲能力,不至于面对一些轻型装甲目标时无言以对。
军事科技的发展,其实就是矛与盾的不断较量。
新世纪后,各国的军事纷纷发展,此时的小口径枪弹从设计性能上来说,新世纪以后就已经该被淘汰了。
小口径子弹的杀伤力固然惊人,但是其出现的时机具有极大的历史局限性。
美军在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尽可能多的杀伤越南反抗军。
而当时越南经过十年战争,国内早已伤痕破碎,普通战士别说防弹衣装甲,能够做到人人军装就已经十分困难。
所以说当时的美军使用枪弹,打击的其实是一群连军装都没有的“乞丐部队”,子弹的对手是人体血肉。
如今的各国都加强了战士的个人防护能力,钢盔,军靴,防弹衣的配备比例大幅上升。
如今的凯夫拉头盔,凯夫拉防弹衣,拥有着非常良好的性能,由此就使得一些传统的小口径子弹无法将打穿。
此时小口径子弹的缺点就暴露无遗。穿甲能力的疲软,使得它在常规作战中根本无法获得有效杀伤。
通常情况下,轻机枪作为基层火力的输出单元,必须要保证火力连续性和杀伤性才能对敌军实施有效压制。
从如今小口径枪的时机战果来看,小口径机枪的威慑意义开始大于实际意义。
而在于城市巷战这种对于枪弹穿透性能要求更高的作战环境中,小口径已经成了部队作战的重要负累。
三、中国换回中口径
俄乌冲突,是俄罗斯替现代作战体系所挨的一记重拳。
整场战争从头到尾几乎可以看成是一场武器的演变史。
所谓的装备越来越从高精尖转向傻大黑粗,坦克用的越来越笨重,枪管越来越粗大,部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这表明了现代的战争并没有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褪去原始的颜色,由此看到俄罗斯的教训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捡起早已放弃的旧装备。
根据俄罗斯战场上的经验来看,现有的小口径在城市空间上严重不足,对于躲在掩体之后的敌军无可奈何。
重机枪虽然火力足够,但是其体型巨大十分笨重,来到战场之后无法进行有效灵活的布置,而且还容易被敌方狙击手刻意针对。
还有,由于西方军队的援助,各型装甲车辆纷纷涌入乌克兰军队中,这种车辆装甲虽然不厚,但也并不是小口径子弹所能够击穿的厚度。
可以说,现在的俄军队迫切需要一款威力适中,灵活机动,可以跟随部队快速转移的轻机枪。
中国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与其研发一款新型的中威力子弹口径,不如捡回成熟的7.62mm。
其实中国重新装备的机枪,并不是班用轻机枪,而是一款型号为QJY-201的通用机枪。
通用机枪的优势在于其重量适中,可以跟随单兵转移,又可以安装在固定装甲上单人固定火力。
这二者之间的相同区别只在于子弹数量的多少。
可以说这样的做法,是在保留现有装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补充。
此举避免了现有装备结构的伤筋动骨,以至于降低部队的战斗力,又对军队火力进行了有效拓展。
不过中国虽然重新装备了7.62mm机枪,但是对于原有的5.8mm口径也并没有就此放弃,反而是在其基础上研制了新型步枪。
只不过此时的单兵步枪已经不再担任战场主要的火力输出。
目前来讲,中国军队在中远近距离分别有对应的炮火作为输出,对于步枪口径的依赖降低。
而在打房屋争夺时,距离不超过几十米,中国的5.8mm完全可以应对。
此时谁的武器更加灵活,谁就更容易获得胜利。
尤其是在我国装备了qbz191式步枪之后,这款搭配了瞄准镜的精准步枪让5.8mm口径焕发了第二春,用精度弥补了中远距离上火力不足的尴尬。
可以说,此次的俄乌战争令中国许多军事工作者都有了全新的思想,俄罗斯走过的坑,中国必然不会再走一遍。
结语
此次俄乌战争中,俄罗斯感慨轻机枪有时不顶用,这样的呼声没有引起俄方的足够重视,却令中国军队深感紧张。
机枪作为基层火力的主要输出单元,不仅承担着火力补充,还承担着防御任务,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虽然说在如今的体系化作战之下,单个武器的性能优劣对于战局整体来说无伤大雅。
但是对于深患火力不足恐惧症的中国军队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放过的痛处。
任何一种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必须随着时间而不断进化,小口径子弹只是其中的缩影。
在未来装备的变革还会更加广阔,也希望未来中国的军队,能够越来越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