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反向换房”了解一下吗?据说已经是北上广深杭等城市的潮流了。之前我只是听说过这词儿,大概意思就是卖掉市区买郊区的,卖掉贵的买便宜的,卖掉有贷款的买没贷款的。总之就是在不增加资金的情况下,提升居住或生活品质。
但我真没觉得这能成为潮流,觉得都是业主们无奈的选择。有的住了半辈子老破小,退休后积蓄不多或不愿意动用,也不愿背负贷款,那只好是换到郊区大房子养老了。
还有的是前些年买的高额贷款的,这几年经济不好失业了,支撑不起月供了,那也就只能无奈的换成便宜的呗。
再有就是城市的选择了,跟张雪峰似的,北京拿不到户口,为了孩子教育只好去杭州,也就没必要留着北京的房子了。
但今天来了个网友跟我聊反向置换,说是他们单位已经好几个同事都实施了,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只是认为房子是用来住的,钱应该是用来消费生活的,那就没必要再在房子上投入,换成又便宜又宜居的房子最合适。他们在网上还联合了志同道合的家庭,准备组群去团购郊区的宜居房子。
我不太认为这是潮流,但网友坚持认为就是。而且在他看来,随着房住不炒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向置换的人群会越来越多。以后北京也必定跟美国似的,郊区居住才是主流,市区则早晚成为破败的贫民区,至少是被富人和中产抛弃。
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能劝他去美国亲身看看吧,也顺便去英法日德等国看看,看有多少房子真被抛弃了?
其实北京楼市历史上出现过“反向置换潮”,规模还很大呢,大概周期是2006-2012年。那段时间是北京发展最快的时候,沿着四五环开发了很多的新区。近的有新北苑望京奥园清河西二旗和亦庄等等,都在快速发展,远点儿的还有通州大兴昌平门头沟房山等地新区,典型的如房山长阳,几年时间就建设出一个新城。
在那几年,北京的房价虽然经历了两次快速上涨,但得利最多的并不是核心区,而是这些新区。其中南部最明显,到了2012年前后,竟然出现了二三四五环一个价的奇怪现象。说明什么?说明很多家庭都抛弃了市区呗,去追捧四五环外的新房子了。当然其中未必都是置换,但买房人更关注新区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至少可以叫“反向置业潮”。
另外在2010年之后,“逃离北上广”还成为过潮流,不少一线城市的中产卖掉房子,换到了大理丽江攀枝花青岛等宜居城市,都是二三线的,既是为了自住也是为了投资,这就是确定的反向置换潮了吧?
不过这些事儿都在2013年发生了逆转。北京市内的是因为教改,学区房横空出世了,于是先从海淀中一二三、西城金德月、东城史家府学等学区开始,学区房暴涨。“五道口宇宙中心”就是那年三月出现的,华清嘉园一战封神,单价破十万,逼的北京房管部门不得不出台了第一次“高价房源下架令”。
在名校学区房暴涨的同时,不太强学区的房子也有所上涨,因为很多家庭也闹不清学校的级别,只能是被中介和网上信息忽悠着买。所以只要不是学校口碑太差的,多数都涨了点儿。
但郊区的绝大多数都没什么变化,偏远的反而下跌了。
原因也很简单,没学区呗,那在入学潮到来的时候,家长们又不得不“正向置换”,无奈的向市区换房,把市区不少前几年走弱的板块差价又给追回来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南城永外学区,之前一直落后大盘,但仅仅用了两年,学区溢价就完全弥补了。
与此同时,“逃离北上广”的活动也没人提了,改成了“逃回北上广”。这未必是因为教育,更多的是因为产业。诗和远方当然很好,但这路费也是需要产业发展来提供经费的啊。
很多人在当时都只关注了学区房的“正向置换”,但实际上,城市间的“正向置换”才影响巨大。这导致前几年深入布局三四线城市的房企都陷入了泥潭,房子突然卖不掉了,资金链都遭受了重大打击。
还记得之后提出的“去库存”和“棚改货币化”吗?背景就是中小城市在那几年反向置换的大潮之下,盖了太多太多的房子。而买房人一旦撤离,可不就都成库存了。
在没有外来者接盘的情况下,那就只好凭空创造本地的需求了。于是国开行以待拆迁土地为锚,向地方政府发放了天量的政策性贷款。政府拿到钱之后就启动拆迁,拆迁户拿到钱后去县城买房,这去库存就是最大的一场“正向置换”。
不知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是亲身经历过当年这两个周期的,可以说是折腾,但也说明了房产的流动趋势。反向置换对于具体的家庭来说是应该的,房子本来就是用来住的。但对于大的环境来说,正向置业是不可逆的趋势,人类一定是逐步向资源更多的地区聚集。只要控制在临界点之内,人越多越能产生更多的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也可以看看欧美日本的城市,反向置业的也都是因为无奈。否则在资金能承受的情况下,极少有离开配套多的成熟板块的,更极少有为了投资而这么反向操作的。这不仅需要思考与判断,更需要勇气。话说我准备下个月从北京置换到鹤岗,有跟投的吗?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共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