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我军评定军衔的工作被提上了日程。这是因为在缺乏军衔制度的情况下,如果和其他国家协同作战,确定指挥关系的时候十分不便。抗美援朝时期,我军就在和朝鲜人民军合作的时候深深体会到了这点不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谁有资格获得军衔”,“获得什么等级的军衔”等问题就成了讨论的重点和难点。哪怕多次讨论后定下了最终的名单,也有不少人对这份名单产生了质疑。

比如,作为从红军时期打到抗美援朝时期、军功罕有人能及的将领——彭德怀的授衔结果也不能使所有人满意。有人就疑惑地问道:“为何他的元帅排名要低于朱老总?”

元帅名单难确定

想要确定元帅的人选不是易事。在作出制定军衔制度的规划之后,中央军委经过多次讨论一直没能落实元帅的评选标准,因为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开始的时候,有关“元帅”的定义、标准一直都很模糊。中央军委还曾提出要将元帅分类为大元帅和元帅两种,并属意由毛主席来当大元帅,少奇同志、周总理和邓小平等人拟为元帅。

但毛主席表示“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后三位也先后表示他们不会参加评定军衔。在他们的坚持下,元帅名单的确定工作才以更严谨的程序重新启动。

1955年9月,在周总理的统筹下,有关元帅的评定人数和标准终于确定,最终,人们所熟知的十位将领登上了元帅的提名榜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名单被呈报了上去,并在9月23日经由中央会议讨论得到通过。中央一共选出了十名元帅,其中排名第一、第二的正是朱德和彭德怀。

彭德怀排名低于朱德

彭德怀的排名低于朱德,和朱德在部队中有很高的威信有关。可以说,在当时的部队里,只有朱老总一人能得到战士们“带点神秘性的信仰”。将士们对朱老总有发自内心的信服和服从。

朱德在军中树立威望,最早是在1927年爆发的南昌起义上。起初,因为朱德率领的不是战斗队,他在南昌起义部队眼里只是一个需要“给点面子的老同志”,还不是他们真正信服的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等到南昌起义部队面临失败结局的时候,朱德表现出了强大的领导能力和对革命的不可抑制的激情和信心,为这支陷入迷茫和混乱的队伍指明了方向。

当时,起义以失败告终,主力部队开始紧急撤离,朱德镇定地率领部分兵力留守当地,为他们撤离争取了时间。

赶上大部队之后,眼见革命失败的阴影笼罩着整支部队,在部队各级干部,如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接连逃走、离开,战士也失去信心,或是跟着逃走的干部离队,或是要求分散活动的时候,他又主动站了出来,用磐石一般的革命坚定性留下了最后的80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保住了这最后的“火种”,为党后续的革命斗争留下了一股力量。要知道,如果当初这部分力量没能保存下来,后来红军发动井冈山革命的时候,就少了支援力量,那么结果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们建立不了自己的革命根据点,就会像水中的浮萍,很容易在时代的浪涛里沉沦下去,更谈不上救国了。也因此,朱德的贡献无人能否定。这也是彭德怀军功罕有人能及,但论威望仍不敌朱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