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86年,我因全营只有1个转志愿兵指标而落选,原本以为这是人生的一次失败,却没想到这次经历竟成为我命运的转折点。

我叫刘建国,1966年出生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山村。家里共有五口人,除了爹娘,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我排行老二,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

我们村子不大,就几十户人家。房子都是土坯的,冬冷夏热。我家的房子有三间,一间堂屋,两间卧室。我和哥哥睡一间,爹娘和妹妹睡一间。

记得小时候,村里还没通电,晚上点煤油灯。每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堂屋的小桌子旁,借着昏黄的灯光吃饭、聊天。那时候,能吃上一顿有肉的饭菜,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1984年,我高中毕业了。在农村,能读到高中的人不多,我算是村里的"文化人"了。毕业后,我本想继续念书,可家里实在供不起。爹说:"建国啊,你也老大不小了,该为家里分担点了。"

我懂爹的意思。那年秋天,我参加了征兵体检。记得体检那天,我穿上了最好的衣服,那是娘特意给我做的。到了县城,看到那么多人,我心里直打鼓。好在我身体一向硬朗,体检很顺利就通过了。

1985年初,我正式入伍了。临走那天,全家人都来送我。娘红着眼圈,一个劲地嘱咐我要好好照顾自己。爹拍着我的肩膀说:"儿啊,到了部队好好干,别给咱刘家丢脸。"我点点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刚到部队时,一切都很新鲜。我被分到了炮兵连,认识了我的班长李铁柱。铁柱哥比我大五岁,是个老兵了,待人很热心。他教我叠被子、擦枪,还手把手教我怎么瞄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还结识了通讯员张小芳,她是村里的知青,比我小一岁。小芳很聪明,打字飞快,还会修收音机。我们常常一起值班,聊聊家乡的事。

部队的生活很辛苦,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先是晨跑五公里,然后是各种训练。最难熬的是野外拉练,背着几十斤的装备走上几十公里。有时候走到半夜,脚都磨出血泡了。但我咬牙坚持下来了,因为我知道,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1986年春天,部队开始选拔志愿兵。这可是个好机会啊!如果能当上志愿兵,不仅能为家里减轻负担,还能在部队有更好的发展。我铆足了劲儿,每天加练体能,晚上还偷偷看书,为文化考试做准备。

可是好景不长,很快传来一个消息:今年全营只有一个转志愿兵的名额。这下可犯难了,我们连队就有好几个人想争这个名额呢!

铁柱哥看出我的心思,拍拍我的肩膀说:"建国啊,别着急,好好表现,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点点头,心里却忐忑不安。

转志愿兵的考核很快就开始了。第一项是体能测试,包括五公里跑、俯卧撑、引体向上等。我平时训练刻苦,这一项发挥得不错,跑了全连第二名。

紧接着是射击考核。我深吸一口气,端起枪,瞄准靶心。"砰砰砰"三声过后,我的成绩是28环,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算不错了。

最后是文化考试。这可难住我了。我虽然高中毕业,但离开学校也有一年多了,很多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考试那天,我紧张得手心直冒汗。题目下来后,我只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

等到成绩公布那天,我的心都要跳出嗓子眼了。连长孙志强同志拿着名单,慢慢地念着名字。"王大勇...张小芳...李铁柱..."我的心越来越沉,直到最后一个名字念完,也没有我刘建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愣在那里,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铁柱哥过来拍拍我的肩膀,安慰道:"建国,别灰心,你还年轻,以后机会多着呢。"我勉强笑了笑,心里却难过得要命。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我想起了家里的爹娘,想起了他们的期望。我不甘心啊,我刘建国难道就这么没出息吗?

第二天一早,我照常起床训练。虽然心里难受,但我知道不能让情绪影响工作。我照样认真完成每一项训练,甚至比以前更加刻苦。

时间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转眼间到了夏天,部队安排了一次野外训练。我们要在山区生存一周,考验我们的野外生存能力。

出发那天,天气闷热得很。我们背着几十斤重的装备,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声惊呼,原来是王大勇踩空了,差点摔下山坡。

我二话不说,赶紧冲过去拉住了他。就在这时,我发现不远处有一处陡坡,如果我们继续往前走,很可能会有危险。我赶紧向班长报告了情况。

班长李铁柱听完我的汇报,立刻做出了决定:"所有人原地待命,我去侦查一下地形。"过了一会儿,铁柱哥回来了,脸色有些凝重:"前面确实很危险,我们得换条路。"

就在这时,我灵机一动,想起了地图上标注的一条小路。"班长,"我说,"我记得地图上有条小路,虽然绕远了点,但应该更安全。"

铁柱哥听了,眼睛一亮:"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建国,你小子不错啊!"就这样,在我的建议下,我们安全地绕过了危险地带,顺利完成了训练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营地后,连长找我谈话。"刘建国,"他说,"这次野外训练,你表现得很好。尤其是发现危险并提出解决方案,真是难得。"我心里一阵激动,没想到连长会单独表扬我。

就在这时,连长话锋一转:"建国啊,虽然你没能成为志愿兵,但我看你小子还是有潜力的。过段时间上级要派人执行一项重要任务,你有兴趣参加吗?"

我一听,心里顿时火热起来。这可是个好机会啊!我立刻答应道:"报告连长,我愿意参加!"

任务很快就开始了。我们一个小分队被派到边境地区,协助当地政府进行扫盲工作。说实话,我心里还真有点紧张,这可是我第一次执行这种任务。

到了当地后,我才发现情况比想象中还要艰难。这里是个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很多村子都没通公路。我们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一个村子。

更让人头疼的是,很多村民都不会说普通话,我们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成问题。好在我们队里有个叫赵红梅的,是军区首长的女儿,她会说一点当地方言,总算能勉强沟通。

刚开始那几天,我们碰了不少钉子。有的村民根本不理我们,有的甚至把门关得紧紧的。我心里直打鼓,这任务可怎么完成啊?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退伍老兵,老赵。老赵今年五十多岁了,是这个地区的老支书。他听说我们的来意后,热情地招呼我们去他家里坐坐。

"小同志们啊,"老赵笑呵呵地说,"你们的想法是好的,但方法不对。咱们这山里人啊,最讲究个情分。你们得先和他们处出感情来,他们才会信任你们。"

听了老赵的话,我们恍然大悟。从那天起,我们改变了策略。我们白天帮村民干活,晚上才开始教学。慢慢地,村民们对我们的态度开始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