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从建国到灭亡,约为五百多年,共迁都八次,但前一半时期就迁了五次首都。
《尚书》上载商朝“不常厥邑”,老是搬家,经常迁都。《史记·殷本纪》记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也就是商汤灭亡夏朝以前,统共搬了八次。
具体怎么个搬法,历史久远,文献失考。
要知道,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及经济活动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频繁的迁都对于政权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说商人在建国之前的屡次迁都是为了躲避夏朝,那商朝建立后的5次迁都又是为了什么,躲的是洪水吗?
根据考证并非如此,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商朝的5次迁都大都是在九世之乱之间发生的。
成汤后的第一次迁都,按史记的说法是仲丁迁隞都。之前商都一直在亳都好好的,到了仲丁父亲太戊时候,东方的夷人强大起来。仲丁继位后有了“征兰夷”的事。这次迁都很可能是为了征讨兰夷。
第二次迁都是河亶甲迁相,当时,商朝正处在低谷。
曾经被打败的东夷人又开始不安分,属国班方也造反了。
你可以想象,那时候的商王多么焦急。为了保证安全,河亶甲决定把都城从隞迁到相。
接下来的故事更有意思了。
到了祖乙和南庚时期,迁都的原因变得复杂起来。
以前,商朝的王位传承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兄弟轮流坐,坐完了再传给下一代。
但祖乙打破了这个规矩,他是老大的儿子,却从叔叔手里接过了王位。
南庚的情况更特别,他是从堂兄那里得到王位的,这在整个商朝历史上都是头一遭。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祖乙和南庚都选择了迁都。他们把都城搬到了自己熟悉的地方,就像是躲到了自己的老巢里。
这让我想起了后来的朱棣,他把都城迁到了自己的根据地北京。
而第五迁,就是著名的盘庚迁殷,
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呢?
一来是为了削弱贵族的势力。
前几代商王上台时,靠一批功臣帮忙。
这些人后来仗着功劳,享有特权,甚至威胁到王权。
搬家可以让他们离开老巢,减弱影响力。
二来是因为殷地土地肥沃,比奄都更适合种庄稼,是个好地方。
可是,搬家哪有那么容易?
很多人不愿意离开故乡。
盘庚费尽口舌,又是劝说又是威胁,还许诺好处,这才把人们说动。
搬到殷地后,虽然还小搬过几次,但基本就在殷周围安定下来了。
殷成了商朝最长寿的都城。
可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商朝又强大起来。
就像当年开国君主商汤那样有威望。
老百姓安居乐业,其他小国家也都来依附商朝。
以前总是骚扰商朝北边和西边的那些部落,这时候也被打败了,有的还主动来投降。
后来,到了武丁当国王的时候,商朝变得更加强大。
武丁带兵打了很多仗,把北方和西方的敌人都赶跑了,商朝的地盘越来越大。
武丁之后,商朝进入了一个长期发展的好时期。
可以说,从盘庚开始,两百多年里商朝再也没有搬过家。
他们在殷墟这个地方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比如说,他们发明了甲骨文,用来占卜和记事。
他们制作了精美的青铜器,既实用又漂亮。
他们还建造了宏伟的宫殿和墓葬,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术。
直到20世纪,考古学家在安阳小屯村发现了殷都遗址,震惊了全世界。
这里出土了成熟的文字,是中国考古史上的第一次。
从此,"殷"也成了商朝中后期的代名词。
后来,史学家通常以盘庚迁殷为界,把商代历史分为前后两期。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强大,需要有明智的领导人,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还要不断发展文化。
商朝的这段历史,就像一幅精彩的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总的来看,细究商朝迁都的原因,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稳定具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而要保持统治阶级的稳定,拥有一个继承标准也是十分重要的,贯穿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