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院外急救尴尬

我国院外急救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每年约有50多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其中很多死亡的病例,如果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是有机会被救活的。

心跳骤停最佳抢救时间是在发病后4分钟,在“黄金4分钟”内接受正规心肺复苏,患者有50%的存活率。

4分钟后,治疗每拖延1分钟,存活率就降低10%。一旦心跳骤停时间超过10分钟且未进行抢救,因为脑部严重缺氧,出现不可逆损伤,患者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

在我国,院外抢救心跳骤停的成功率最高不超过3%,而美国这一概率却接近30%,这其中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没有接受过急救培训。

我国院外急救普及率最高的深圳市,每100人中只有1个人接受过院外急救培训,香港这一比例是30:1,新加坡为5:1,美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接受过院外急救培训,比美国更高的澳大利亚有一半人口学过院外急救。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院外急救是中小学指定课程。正是因为院外急救知识普及的严重缺失,导致中国心跳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和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极大落差。

现在国家大力普及院外急救知识,甚至有人提议把心肺复苏的培训作为中小学生的必须课。

当和我的同事聊起急救普及的事情的时候,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不提议把急救知识作为大学的必修科吗?

我想了想:因为大学太分散,不好培训和管理吧?

我同事说:幼稚了吧,因为大学生心眼太多,考虑太多,已经被社会熏染了,就算学会了也不会出手的。而中学生单纯,不计后果,遇到就能救人,你没看到扶起老人的都是中小学生,大学生是没有这么做的。

高铁上一次谨慎的救人

高铁上一次谨慎的救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段时间,我每周要做4次高铁,坐高铁的次数多了,什么事情都会遇到。

在一次做高铁的过程中,广播找医生,说是有一节车厢的病人晕倒,需要帮助救治。

作为医生,作为重症科医生,我下意识的起身向那节车厢走去。

到了后,见到一车人都站起来了,看着一个方向,很明显那就是患者的地方。

当我向那个方向走去的时候,距离患者越来越近的时候,看到两个乘务员扶着患者,患者已经有了意识,还有一个人在用手掐人中,还问有人有没有针,看来是要给患者扎手指了。

患者看起来很虚弱,眼睛睁开了,告诉乘务员手机上有家人的电话。

看来患者病情有些缓解,从病人的情况看,我怀疑是脑血管病,也就是中风的可能。

看到患者胳膊腿能活动,说话还没走样,口唇没有歪斜,可能是短暂脑缺血发作,也就是小中风,现在应该已经缓解了。

我并没有说我是医生,但是我还是向周围的人说:“咱们大家都把通道让出来,让空气多流

通。到下一站不到半个小时了,让家里人联系120接站。"

果然乘务员联系了家人。

我就在不远处看着患者,患者如果出现呕吐和再次昏迷的情况,我在亮名身份不迟。

那个要扎手指的人,被患者自己制止了。

很快到站,患者的家人和120人员到站内把患者接走了。

当时我想,如果患者需要心肺复苏,或者其他人有致命的错误救治,我是必须插手的。

但是如果病情还可以,我就没有必要参与了。

因为我也有自己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我这次就成了吃瓜群众。

高铁救人女医生事件,提醒所有人防人之心不可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一段时间高铁医生救人事件,引起了所有人的大讨论。事件的进过是这样的:

高铁上有人发病,广播找医生,医生到了帮助救治,乘务员全程录像,事后要求医生出示医师资格证,并且写了情况说明签字画押。

这件事情被医生传到朋友圈,被自媒体广泛传播,第二天高铁方面致歉,说是为了留存证据和资料,只是方法有些不当,没有恶意。之后卫建委也发声,说医生急救情况下不但不违法,还能免责。

虽然这件事情得意圆满的解决,但是留着每个人心理的阴影并没有被消去。

高铁方面为什么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