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全媒体记者 刘一笑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设中的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全媒体记者 刘一笑 摄

9月11日下午,“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团来到安岳县圆觉洞景区。沿着石阶逐级而上,沿途洞壁上,一尊尊精美的石刻佛像栩栩如生,或静坐沉思,或低眉微笑……每一尊都蕴含着古代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让采访团成员不禁驻足细赏。特别是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仍保持完好的佛像,更是让人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

据了解,安岳是全国文物大县、中国石刻艺术之乡,石窟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安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高峰、中国南方石窟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居于“上承龙门、下启大足”的重要地位,具有“古多精美”的特点。

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圆觉洞景区,更是安岳石窟艺术中的璀璨明珠。这里共有摩崖造像1933尊、佛塔2座,以及碑碣、题刻、古墓葬等多处珍贵遗迹。这些造像始于唐代,盛于五代、北宋,是中国石窟宝库中的精品。

但也有不少记者在参观时发现,一些石刻雕像因风化严重或无法看清其脸,或身体部分残缺,一些佛像的头部甚至已经缺失。“现在的安岳石窟首先要'救命’,再来谈发展。”安岳石窟研究院院长谢杨介绍说,一直以来,安岳的多数造像出现了赋存岩体结构失稳,造像本体和表面涂层劣化、水害、盐害等危及石窟造像安全和价值信息留存的病变。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救命”,即对石窟进行紧急保护,以确保其历史价值得以延续。

时间回到2006年6月,安岳圆觉洞景区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召开的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中德双方拓展了合作领域,将四川安岳石窟保护研究纳入新的合作项目。自此以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德国海德堡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保护研究机构先后在安岳开展了石窟保护研究工作,四川博物院二级研究馆员韦荃就是当年的负责人之一。

韦荃指出,由于石窟长期暴露在外,受不同环境影响,风化特征各异,因此保护方法、工艺、材料都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在安岳石窟的保护项目中,中德双方共同完成了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和实际操作,提高了石窟保护的整体质量。此外,合作还包括了对石窟周边环境的治理,以及对石刻文物数字化记录的工作,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2023年6月,安岳石窟研究院正式运行,标志着安岳石窟保护利用工作迎来了新节点。运行以来,安岳石窟研究院积极通过3D建模技术和新型材料等新技术,对石窟造像进行石刻复原和石窟修复,切实加大石窟保护利用力度。

站在圆觉洞的最高处向城区看去,一片灰色的建筑群正在忙碌地施工,这便是备受期待的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这座现代化的展示中心预示着,未来游客将能在这里享受到一站式的安岳石刻艺术盛宴。该中心的出现,让安岳石刻“点多、分布广、规模小”等制约石刻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迎刃而解。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设有两座数字体验馆、一座球幕影院以及一片沉浸式电影空间。这些设施将的运用AR、VR、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将安岳石窟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成就生动呈现,为参观者提供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环境。走进正在装修的内部空间,偌大的圆球形混凝土外立面视觉效果颇为震撼。这里以“凝望千年的眼”为主题,将打造成兼具3D视觉体验与8K超高清分辨率的球幕影院,可以容纳300人同时观影。

“目前,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主体建设已基本完成,内部装修已完成15%,预计2025年1月竣工。”四川石窟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富华介绍说,这一中心的定位是安岳旅游的“第一落脚点”,把游客请进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数字化、沉浸化、互动化的展陈和设计,游客能一站式体验安岳石窟中的精华。同时,该中心也将成为安岳文旅的一张可以实地互动的名片,宣传推广安岳文化旅游资源。

“我们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石窟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游客,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安岳的历史文化。”洪富华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安岳,感受这里的历史文化魅力。

一路走来,我们目睹了资阳如何依托其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深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优化文化的发展与利用。这一进程不仅为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使一颗颗充满生机与活力、展现巴蜀独特魅力的文化明星,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全媒体记者 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