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9月14日,在世界淋巴瘤日来临之际,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联合全国淋巴瘤专家发起的《中国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生存现状和临床诊疗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在国家级盛会服贸会上发布。这是中国首份边缘区淋巴瘤(MZL)白皮书,对于提升我国边缘区淋巴瘤整体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有来自全国159家医院的354位临床医生参与此次白皮书调研,覆盖27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旨在全面了解当前中国边缘区淋巴瘤诊疗现状、理解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断旅程、分析现有治疗方案的应用现状和患者转归、探索新药和新治疗模式的发展趋势。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说:“作为我国首个针对边缘区淋巴瘤的白皮书,它具有大样本、广覆盖、多层次的特点,聚集了全国各地研究边缘区淋巴瘤的专家学者,极大程度地反映了中国边缘区淋巴瘤的宏观现状。我们希望在白皮书发布后,通过临床医生和各中心MDT团队的共同努力,能够早期发现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并制订科学合理的全程化管理和规范化治疗方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表示:“边缘区淋巴瘤不同亚型在不同研究中的发病率和生存现状有所不同,我国仍缺乏相关数据。此次白皮书的发布,不仅填补了我国边缘区淋巴瘤患者患病数据的空白,还针对当前边缘区淋巴瘤诊疗中存在的诸多挑战,如诊断不清、首诊科室分散且诊断意识低、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少、传统治疗毒副反应高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

边缘区淋巴瘤是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好发于老年人,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9.4%。边缘区淋巴瘤通常发生在淋巴结边缘或附近组织,主要包括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LT)/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MZL)、脾脏边缘区淋巴瘤(SMZL)和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等。

白皮书调研结果显示,我国边缘区淋巴瘤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9岁,男性占比为62%。所有分型中,胃结外占比最多,且在诊断时更多为早期患者。除淋巴瘤相关科室外,消化科、普外科、呼吸科等是常见首诊科室。约有20%的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在首诊时未能获得明确诊断,且与发病部位存在相关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说:“由于边缘区淋巴瘤的原发部位较多、分型复杂、异质性高,导致诊断难度较大,这也使其处于‘边缘’状态。因此需要通过多学科会诊、专病门诊等多种举措尽快做出精准诊断,同时也应考虑新型BTK抑制剂等无化疗方案改善预后,降低副作用,进一步提升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

根据白皮书调研结果,一线系统治疗边缘区淋巴瘤的常见方案主要为免疫化疗和以靶向治疗为主的无化疗模式(Chemo-free)。以靶向治疗为主的无化疗方案相较免疫化疗有相当的疗效且安全性更好,成为边缘区淋巴瘤治疗的新趋势。

“随着我国生物医药科技的蓬勃发展,边缘区淋巴瘤也迎来精准靶向创新药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并且纳入国家医保,有望将边缘区淋巴瘤治疗带入无化疗时代。” 马军教授介绍道。

“作为奥布替尼的主要研究者,很高兴看到它在治疗边缘区淋巴瘤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正在进行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奥布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治疗初治边缘区淋巴瘤的研究入选口头报告,再度展现了奥布替尼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望造福更多患者。” 朱军教授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