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党史学习教育,周二音乐魅力,周三名人事迹……周一至周五每天14:00—14:20,“青春之声”校园广播站准点响起;“STEAM创想社”内,跨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让越来越多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
走进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野竹湾的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校园翠竹成林,四季绿意盎然。这所始建于1964年的基础教育名校,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奋进的时代激情。近年来,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学校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
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如何能够有效提升内涵,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校长蔡斌看来,学校要创新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师共同发展的机制以及长远发展的文化,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我们聚焦课堂,围绕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5个环节,严格落实精备、精讲、精练、精批、精评的要求,积极实施按时进出课堂、教案作业抽查、常态教学视导‘三大行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工作的实效性。”蔡斌说。
在此基础上,学校以建设清廉学校为突破口,持续开展清廉教育专题、讲清廉故事、看清廉故事电影等“六个一”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在学生心灵埋下清廉的种子。
新学期开学,高一年级政治学科教师康真真设计了一节“古代清廉故事教育教学教案”,采用了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学生普遍叫好。“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清廉之风进课堂,也让他们种下追求美的种子。”康真真说。
追求美的教育,这也是全校教师的普遍共识。在中考和新高考环境下,如何抢抓机遇,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激发自身潜力,冲进“上游”?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开发课程就是开发学校的品牌,开发学校的未来。”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副校长陈福年介绍,学校分类架构课程群落、分层设置选修课程、分类选择多元课程,帮助学生选择与个人理想、能力、未来职业发展相契合的学科课程群,满足引导性选择和自主性选择的双重需要。
同时,在初一年级开设听说课、礼仪课、经典诵读三门校本课程和心理特色课程;高一年级开设听说课和生涯规划特色课程。各年级理化生实验课全面开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的生源一般,但在校党总支书记彭维坤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无限的潜能。模拟联合国大会、软式棒垒球社、航模社等20余个社团面向全部学生开放,实现人人皆参与、个个有特长,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特色发展”的培养方式。
“学生可自主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我们还通过提升体艺特长教学质量,突出特长生培育,拓宽学生升学和就业路径,近年高考质量呈跨越式提升态势。”彭维坤说。现如今,教育教学质量创出新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心仪的高校专业录取。
“校园广播站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平台,更是成长的舞台。我也将继续努力,用声音传递正能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前行。”广播站成员、高三年级5班李梓煜说。
“STEAM创想社”成立于2020年,社团成员对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团队协作和创意思维,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主管副校长魏惠斌说,2024年6月,STEAM创想社荣获第二批兰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精品社团”称号。
此外,学校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牛鼻子”,突出“新教师—新秀—骨干—名师”梯级培养通道和教师发展共同体两大抓手,建立教师的业务自修、师徒结对培养和教研组听评课指导的三级制度,实施青蓝、领军、卓越三大工程,抓好用好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党员教师三支队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持续提升。
从六年前初站讲台,到如今成为教学新秀,杨丽君坦言,自己的成长得益于“师傅”的手把手指导。“传帮带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和理念的延续、传承,最终受益的是那些渴望知识的心灵。”杨丽君说,要将这份爱与责任继续传承下去,为更多的孩子带来希望和光明。(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牛志强 丁南洲)
作者:尹晓军 牛志强 丁南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