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上,北京建工集团展区长安街沙盘与中轴线模型成为展会焦点。现场特别策划的一场古建筑文化特色活动——拼装微缩斗拱模型,更是吸引了不少观众参与,让大家沉浸式感受古建筑的精湛技艺和魅力。

服贸会上,观众沉浸式感受古建筑的精湛技艺。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服贸会上,观众沉浸式感受古建筑的精湛技艺。受访者供图

记者在“首钢园”13号馆看到,北京建工集团展区的长安街沙盘以其宏大的视角,再现了京城主动脉的繁华与庄重,中轴线模型则巧妙浓缩了古都北京的灵魂,以精湛的工艺再现了古代建筑的细腻与辉煌。从飞檐翘角到雕梁画栋,无不透露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韵味。两者交相辉映,彰显着北京老城的对称之美与文化底蕴。

北京建工六建集团还在现场策划了一场古建筑文化特色活动。北京建工六建集团古建分公司负责人李万博以中轴线沙盘为媒介,向现场的参观者讲述了正阳门修缮的点点滴滴。

李万博介绍,古建筑修缮要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的“四原则”,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技艺的坚守。正阳门保护工程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历史信息,是践行最小干预原则的优秀案例。

“在修缮过程中,我们首次创新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古建‘工艺字典’,借助以往工程的修缮经验以及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平台资源,在正阳门修缮中进行应用和延伸,将地仗、木作、瓦作、油饰、彩绘等施工工艺进行工序分解,通过自主研发的手机APP小程序,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记录,形成一套文物保护工程的数据资产,为后期运营维护提供重要资料参考,为古建后期使用保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李万博说,这些数据可以让后人更直观地学习传统工艺,实现对文物全生命周期跟踪,让古建筑遗产“活”起来。

活动现场,有着40余年古建工作经验的苗运平走上讲台,为现场观众详细介绍了斗拱的演变历程、宋式斗拱与清式斗拱的异同,并揭秘了其在制作与安装过程中的施工要点。

现场的互动环节,观众纷纷上台体验拼装微缩斗拱模型。在工匠的指导下,观众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每一个部件,感受着斗拱结构的巧妙与复杂。

服贸会上,北京建工集团展区。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服贸会上,北京建工集团展区。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北京建工六建集团古建团队参与故宫古建筑群落保护修缮10余年,成功完成了慈宁宫花园及雁翅楼等十余处古建修缮工作,精准还原历史风貌,让古建筑的“形”与“神”得以完美统一。

李万博说,古建筑修缮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场文化的接力。在推动项目进展的同时,还致力于古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古建筑修缮人才,我们通过导师带徒,以老工匠的言传身教,将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代代相传。通过设立培训基地、开展师徒传承活动、举办古建筑技艺交流研讨会等方式,为年轻一代工匠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晶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