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下午,“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改革赋能“皖”美民政 发展提升幸福成色,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举行。省民政厅厅长余向东,省民政厅副厅长高光权,省民政厅副厅长张振粤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NEW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人:省民政厅厅长 余向东(许梦宇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人:省民政厅副厅长 高光权(许梦宇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人:省民政厅副厅长 张振粤(许梦宇 摄)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

省民政厅厅长 余向东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安徽省民政厅,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安徽民政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推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和残疾人福利等领域开展系列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凝心铸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的职责使命,以改革赋能“皖”美民政,用发展提升幸福成色,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传递民生温度。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一、改革赋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更加坚实。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决履行兜底保障职责,在全国率先实现低保、孤儿保障、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4类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提高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主动性和精准度,探索防止返贫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推广“困有所扶”社会救助集成改革,打造22家集“养治教康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型儿童福利机构,首创“救急难”互助社模式,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推进了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二、改革赋能基本养老服务更加可及。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履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职责,特别是去年以来,先后启动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医养结合改革试点、农村养老政策体系创新实践等改革事项,有力推动我省养老服务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医养康、城乡、长三角4个“一体化”发展。居家社区机构服务逐步融合,全省养老机构床位达到32.1万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成93家,2026年将建成不少于400家,辐射所有城市街道和部分有需求的社区;老年助餐提质增效,累计服务老年人1.1亿人次;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全面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有序推进。医养康结合度持续提升,护理型养老床位达到23.8万张,335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养签约1993对。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加快补齐,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纳入省级民生实事,幸福院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协同合作日益深化,面向长三角的老博会接续举办,沪皖合作共建广德康养基地、沪苏浙皖养老服务政策互通互认等提上日程。

三、改革赋能社会力量发展更加蓬勃。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履行培育监管职责,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参与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发展行业商协会和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建立商协会发展“1+8”政策体系和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全省培育行业商协会3707家、社区社会组织12.3万家。实施“善行安徽”行动,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探索跨省域设立慈善工作站;策划“慈善一日捐”系列活动,累计募集善款1.6亿元。大力发行福利彩票,通过彩票销售体制机制改革,今年上半年销量42.44亿元,增量、增幅位居全国第2,募集公益金12.78亿元。

四、改革赋能“皖美民政”更有成色。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扎实履行兜底性、基础性社会建设职责,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以改革思路和创新办法更好回应民生期待。婚姻登记服务更加便利,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面实现“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涉外婚姻登记权限下放至16个省辖市;殡葬服务更加惠民,会同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创新出台土地保障、林地备案两个公益性公墓用地突破性政策,推动公益性公墓实现市、县、乡全覆盖,惠民殡葬持续提标扩面增项;地名服务更加高效,启动“乡村著名行动”,着力解决乡村“有地无名、有名无标”问题,全省乡村地名命名更名2248条,设置地名标牌9136块,地名信息采集上图3.59万条;民政行业监管更加有力,推动建立殡葬、养老服务等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严格加强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全省民政系统保持安全运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按照全会对民政工作作出的新要求、新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一项项惠民措施,一件件民政实事,持续为民生“加码”,为发展“助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民政部门应有贡献。

答记者问

人民网记者

请问近年来安徽省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在加强民生兜底保障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余向东

近年来,安徽省着力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制定完善一系列救助政策,创新开展社会救助制度综合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救助政策更加完善。相继完善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以及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等政策,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特别是去年以来加大低保扩围增效力度,采取“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可参照‘单人户’申办低保,在核算其兄弟姐妹或老年人给付的供养费用时,视情适当豁免”“提高重病重残家庭存款上限”等办法,及时将更多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等保障范围。

二是工作效率显著提升。推进低收入人口“一件事”办理,避免困难群众“反复申请、反复确认”现象发生。优化低保工作流程,将低保审核确认工作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15个工作日,最大限度做到便民惠民。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搭建覆盖全省、统筹城乡、上下联动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285.3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

三是改革创新更有力度。各地民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探索试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六安市建立村级“救急难”互助社制度,创新打造“政府救助+慈善救助+自助互助”新模式;淮北市全力推动“衔接并轨”,筑牢低收入人口返贫底线。相关做法入选民政部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

一是完善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提高社会救助可及性、便捷性,重点做好申请能力不足困难群众的发现和救助工作;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对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着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二是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以及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困难人员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并完善与教育、医疗、住建、农业农村、残联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测预警。

三是持续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引导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规范发展;创新“物质+服务”多元化救助模式,更加精准对接困难群众实际需求。

新华网记者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能让老年人逐步实现“离家不离亲”的“家门口养老”,我省下一步将如何推进?

高光权

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建设,让广大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养老服务,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我们将按照既定规划,到2026年建成不少于400个,辐射所有城市街道和部分有需求的社区。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一是明确“五个一批”推进思路。按照“提升一批、改建一批、补建一批、配建一批、转型一批”原则,突出资源整合、不搞重复建设,分类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建设。

二是规范服务功能设置。在建筑面积上,自2025年起,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1000平方米;在服务功能上,在“具备机构养老服务、助餐服务、医养结合服务、日间照料服务、智能化服务、居家上门服务”6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为周边家庭失能老年人的照护者提供培训功能,支持居家养老。

三是提升可持续运营能力。在运营商选择机制上,鼓励各市探索建立“优质嵌入式机构运营商”名单制度,街道(乡镇)结合实际需求选择或自主确定服务运营商,鼓励连锁化运营;在政策支持上,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运营主体,承接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运营、适老化改造等服务;在服务功能上,突出上门服务和康养服务。

四是明确差异化建设补贴政策。省级财政将按照不低于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差异化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提升类的给予最高一般不超过50万元的补贴,对改建类、补建类、配建类的给予最高一般不超过100万元的补贴,对养老机构转型给予10万元补贴。

中安在线记者

近年来,我省不断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请问社会组织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张振粤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我省目前有4.1万家社会组织,覆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一点说,在4万余家社会组织中,有各类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2.1万家,近2万家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比如民办学校、民办医院等,有200余家是基金会,全省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超过36万人。全省广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有力有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是服务经济建设。全省行业协会商会数量达到3707家,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全省行业协会商会共举办各类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洽谈会700余场次,累计达成意向金额超过80亿元;协助各级政府招商引资落地项目400余个,总投资额超过270亿元。

二是服务科技创新。省级科技类社会组织达到402家,遍布新能源、人工智能、民用航空、集成电路和绿色环保等领域。省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共吸纳国内外顶尖人才115名,国家级领军人才239名,省级领军人才590名。

三是服务基层民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稳岗就业到参与基层治理,广大社会组织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责任。2023年以来,全省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共实施乡村振兴帮扶项目1578个,投入资金超3.8亿元;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招聘岗位8138个,发布就业见习岗位4437个;全省12.3万家登记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发挥扎根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在强化基层党建、提供社区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在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中展现新作为。

新安晚报记者

乡村地名承载着一方群众的美丽乡愁,传承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文化,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大有可为。请问,我省“乡村著名行动”目前进展如何?

张振粤

作为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新时代乡村地名正在焕发新的价值,其治理功能、经济价值和文化特征日益凸显。2023年5月以来,在民政部统一部署下,我省积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乡村地名采集上图标注为牵引,主要开展5个方面具体工作。

一是着眼于为乡村治理提供地名基础,织密乡村地名网,实现“有地就有名、地名要规范”;二是着眼于推动城乡地名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乡村地名标志,实现“有名就有标、标志成体系”;三是着眼于发挥地名的文化功能,繁荣乡村地名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四是着眼于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地名信息服务效能,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五是着眼于利农惠农,创新乡村地名应用场景,打造地名标识品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乡村地名命名、更名共2248条,设置地名标牌9136块、安装楼(门)牌7.6万块,地名信息采集上图3.59万条,其中采集录入国家地名信息库1.2万条,采集上图百度、高德、腾讯地图平台2.39万条;开展乡村地名文化宣传活动700余场次,累积覆盖或服务25万余人次,乡村地名纳入保护名录2605条,地名赋能乡村振兴效能不断显现。

安徽交通广播记者

此次机构改革后,民政部门重新担负老龄委办公室职责。请问就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民政部门在发挥老龄办作用,保障老年人权益等方面有哪些改革创新?

高光权

回应社会关切、回应老年人期待,是我们工作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们在此次《实施办法》修订中,着重从“加强家庭养老功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适老宜居环境建设”“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性的条款,力求让广大老年群体权益保障更加有力、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具体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赡养人、扶养人从“履行义务”到“兼顾权利”。明确赡养人、扶养人的有关权利义务,除新增保障老年人婚姻自由外,还提出赡养人、扶养人照顾患病住院或失能老年人的,依法享受护理假。

二是社会保障从“兜牢底线”到“适度普惠”。持续健全养老保险体系、完善保险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提倡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逐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范围,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提供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

三是养老服务从“建立体系”到“更加完善”。增加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提高老年人防范风险能力等内容;明确加强对养老机构监管,规定养老机构禁止行为;要求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按照规定给予扶持,推动建立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规范转换机制。

四是宜居环境从“设施适老”到“老年友好”。明确无障碍设施的维护管理责任,提出推进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推动兼顾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会建设,支持发展智慧养老服务,同时保留老年人日常生活场景中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

五是老年人社会参与从“鼓励引导”到“拓宽渠道”。规定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老年人提供指导服务,要求有关单位和行业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全面拓展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渠道、方式,支持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

下一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坚决担负起老龄委办公室牵头统筹作用,调度推动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在各领域各行业的有序实施,让老年人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引导全社会共同助老护老、尊老爱老。

安徽商报记者

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同时,我省是外出务工大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也不容忽视。请介绍一下我省这两类特殊儿童群体的服务保障工作情况。

张振粤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自觉把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心服务工作做实、做好,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用心护成长,关爱筑未来。对于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我们主要从生活、医疗、教育这3个方面做好分类保障:

第一,保障基本生活。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按月发放生活费,集中养育、社会散居保障标准,每人每月分别不低于1575元和1155元。去年,我们会同财政部门建立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从今年起,省级基础标准年增幅不低于上年的5%。今年,我们会同省高院等11部门建立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工作机制,实现部门间数据双向贯通,落实主动发现机制,实现精准保障。

第二,保障医疗康复。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孤儿的诊疗、康复、特殊药品、辅具器具配置、体检、住院服务等6项费用都可纳入资助范围。16个市确定了18家定点医院,省级也明确3家定点医院。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充省级定点医院,为孤儿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医疗资源。

第三,保障教育助学。开展“福彩圆梦 孤儿助学”项目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对考入高校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人每学年资助6000—10000元助学金。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按照家庭尽责、政府主导、全民关爱、标本兼治的原则,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制度,健全关爱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法治保障。推动修订《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增设特别保护专章,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

二是强化政策护航。省民政厅等9部门制定《关于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照护责任的意见》,明确父母委托的主体责任,构建委托照护的监督机制。自2021年7月发文以来,已督促90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更换受委托照护人。

三是强化服务支撑。实施农村留守儿童牵手行动,全省2.9万名党员、干部与3.5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帮扶联系机制,开展各类活动6000多场次;建立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库,引入专业社会力量提供关爱服务,2023年以来各级项目投入资金超3000万元,服务超10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履职、协同发力,守护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等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安徽日报记者

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下一步在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余向东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强慈善政策宣传引导,涵养慈善氛围。通过“安徽慈善宣传周”系列宣传、开设慈善网络课堂等方式,加强慈善法律法规宣传,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通过建设省外安徽商会慈善工作联络站、编印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指引、组织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等方式,积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在江淮大地努力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慈善组织培育发展,壮大慈善工作专业力量。推动“善行安徽”行动走深走实,加强慈善组织培育和慈善人才培养,壮大慈善工作专业力量。通过孵化引导,大力培育新的慈善组织;实施慈善人才培养“十百千”计划,加强慈善专业人才培育。

三是加强慈善事业规范管理,提升慈善事业公信力透明度。加强慈善组织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慈善事业发展;实施“阳光慈善”工程,做到慈善信息公开全面准确及时,提升工作透明度;构建“前置指导、全面监测、重点检查和关键突破”四位一体的慈善监管体系,加强慈善组织及慈善活动的监督管理,以公信力引领我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慈善力量。

责编| 顾盼编辑| 刘婷婷 袁丹丹

主办单位|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安徽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