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李安出席北京电影节开设的电影大师班,分享自己首次使用3D技术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经历。对于李安而言,他已经作为“老式的电影拍摄者“拍了20年电影,对新的技术、新的拍摄方法非常陌生。

但最终的结果叫好又叫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囊括了奥斯卡四项大奖,全球票房表现也超乎预料。在这次成功的尝试以后,李安的感想对于很多“老派“的电影工作者来说都大有触动。

“电影这个东西必须要靠媒体才能够把你内心抽象世界将心比心地传达给观众,你依靠这个媒体,不管你是用绘画、文字、胶片、数码,还是立体的、平面的,你用雕塑也好,不管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你什么样的表达,它是你的依靠,你必须要和它产生一个很熟悉的依存关系,这样你才能表达”,而导演们去找新的素材、新的表达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全新的大家心灵沟通的媒体,它其实是一个新的媒体,一个新的可能性”。

现在,一个“新的可能性”正在向电影行业挥手。9月9日,快手宣布启动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薛晓路、俞白眉、董润年、张吃鱼、王子川、王卯卯等9位知名导演,将依托可灵AI技术生成视频,制作出品9部AIGC电影短片。

AIGC技术,尤其是AI生成影像技术,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吸引了内容行业的眼球。400亿美元规模的全球电影市场,是否将增添一个崭新的关键变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是国产视频生成大模型?

AIGC对于电影行业,似乎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2022年,人工智能艺术家格伦·马歇尔就凭借人工智能生成的电影《乌鸦》获得过戛纳短片电影节评审团奖,凸显了人工智能在创意内容创作中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期间,更是有来自59个国家的1000多部参赛作品参与以"合成故事,人类之心"为主题的首届国际人工智能生成短片电影节的角逐,最终。吉赛尔·童(Gisele Tong)的《致亲爱的我》脱颖而出获得金奖。

但在更广阔的全球电影市场角度上看,AIGC的角色似乎始终是一个小打小闹的“搅局者”,而未能获得主流电影行业的接纳和认可。这背后的原因,首先是技术上的门槛。像Sora这样引发全球关注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单次视频生成时长停留在一分钟之内,渲染时长接近一个小时,且没有对公众开放使用,这让市场很难评估它实际的应用前景。

更大的原因还是AIGC的商业化模式尚不明朗,有种观点认为,AIGC可能挤占甚至替代原有的传统电影工种,这也让部分电影从业人员感受到了威胁。2023年,好莱坞发起了63年来首次全行业罢工,这也被认为是人类应对人工智能威胁的首次集体行动。大罢工期间,资方与员工方谈判的核心命题,就是如何在影视制作中约束人工智能的使用,以便保护好“人类员工”。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影视行业对AIGC表现出了更高的亲和度。包括李少红、贾樟柯在内的9位导演参与快手可灵AI的导演共创计划,释放了一个来自行业的善意信息,也标志着国产视频生成大模型迈出了实战应用于电影行业的关键一步。AIGC有希望在中国率先成为电影行业的“入局者”而非“搅局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内容到行业 可灵AI的应用图景展望

为什么国产视频生成大模型能够率先做到?

答案在8月20日的快手2024年二季度业绩电话会上,快手董事长兼CEO程一笑当时表态说,针对可灵AI的商业化,除了加强C端会员付费的全球运营外,也将寻求更多与B端合作变现的可能性,力争尽快实现可观的商业化变现规模,也会探索将大模型进一步运用到商业化推荐中。

也就是说,用户基数和行业认可度,是衡量视频生成大模型能否在行业落地应用的两个关键指标。

作为持续关注新技术应用场景的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表示,中国在新技术的场景应用方面,一直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中国人口规模和市场需求大,应用场景丰富,对于AIGC在视频内容创造方面的商业化应用,C端用户比较注重使用的体验感,目前还有扩大的潜力;B端则注重是新技术是否能助力降本增效,如果AIGC能帮助短剧、电影、广告等领域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用户规模自然就会扩大。

过去,内容制作行业之所以对视频生成大模型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主要也是因为创作者们的基数相对较少,在实际使用体验上碰到了很多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在分析AIGC应用的未来时直言,目前AIGC在影像创造的精细、准确、动态各方面都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要真正能够经受住高清晰度、高密集度、高动作性的大屏幕的检验,可能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目前在微短剧、短视频、广告设计、MTV等领域,AIGC的运用相对说来更加普遍。只有当AIGC的算法算力以及语料库都能够真正支撑大屏幕大制作的情况之下,它的运用才会跨上新的台阶。

而可灵AI的发布,让视频生成大模型在行业内的落地应用第一次变得清晰可感。快手高级副总裁、主站业务与社区科学线负责人盖坤在9月13日举行的快手投资者日活动上说,可灵是全球首个发布用户可用的真实影像级的视频生成大模型,之前Sora是一个敲门砖,但是视频生成大模型技术到底有没有到达拐点,大家面前好像还有一层雾霾。可灵的问世标志着整个行业都清楚地认识到,视频生成大模型的技术拐点已经到来,而且整个应用的成熟指日可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盖坤进一步介绍,6月6日发布以来,短短三个月时间,可灵AI已进行了9次迭代和升级,这在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令人惊叹的速度。近期,可灵AI正在内测全新的1.5版本基础模型,新模型将在画质、美感、运动合理度和语义响应度上有大幅提升。他预测,在乐观情况下,可灵AI有望通过一年时间达到辅助个人制作一部非常精美、具有想象力的影视剧的水平。

自6月6日发布以来,可灵AI已累计服务了超过260万用户,生成5300万张图片、2700万个视频。而在十几天前的光合大会上,快手公布的这个数据还是160万用户、1600万个视频。用户基数和应用调用次数增长速度如此之高,反应了行业对于可灵AI的关注正在快速升温。

在这个背景下,可灵AI与九位具有不同创作背景的知名导演联合创作AIGC短片,应和了AIGC“由短视频到长视频、由奇幻题材向全题材、由部分环节到制作全流程”逐渐覆盖的趋势,昭示着可灵AI进入“大屏幕”制作时代的信心和决心。

AIGC将如何重塑

专业内容生产行业?

AIGC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工具,正在专业视频内容生产领域掀起一场变革。从AIGC短剧到AIGC电影,这一技术正逐步展现其在影视行业的巨大潜力。

以影视行业为例,尹鸿表示,AIGC在中国的影视创作中已经进入了有限应用阶段,从《流浪地球2》到《异人之下》,这些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AIGC的帮助。在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中,AIGC被用于声音的重建、场面的建构、空间的塑造,甚至特定角色的造型等方面。

影视制造行业过去常用的绿幕、CG技术,主要体现在做背景、特效辅助方面。AIGC技术的引入,有望显著降低影视制作行业的人员成本。传统影视制作涉及庞大的人员团队,而AIGC技术的应用,如前期剧本创作、中期的“提示师”工作,以及后期的剪辑等,都有可能减少剧组的人员数量。

东吴证券2024年8月发布的研报估计,AI的引入有望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形式影视内容的产量和存货周转率,从而让影视行业投资风险更加可控。在人机共创模式下,AI可降低影视制作成本的约43%;而在全AI模式下,这个数字将提升至95%。对于接近400亿美元规模的全球电影市场来说,这不仅将是一笔巨大的成本节降,也使得电影创作者有更多的精力和预算来提高电影的质量水准。

同时影视行业参与者的人才构成也会发生结构性变化,催生出类似“提示师”这样的新工种,在影视行业,他们的工作是利用精准的词句提示和图片,在大模型上生成视频。

“提示师”工作在全球都是需求旺盛的新工种,据媒体公开报道,2022年11月,数据科学家莱利·古德赛德(Riley Goodside)凭借大量摸索出来的提示词技巧和经验,入职Scale AI ,成为业内“第一个被招聘的提示词工程师”,获得百万元人民币年薪。

在中国,围绕人工智能衍生的新工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24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发布的19个新职业中,其中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与AIGC影视创作中的提示师角色相似。

张志安表示,上一个学年开始,他在教实务课程的时候,就开始鼓励学生下载相关AIGC应用软件,到本学期,他已经在考虑“All in AI”。在一些实务课上,他会进一步强调,让学生在拥抱AI应用的过程中,去思考如何人机协作和人际共生,去考虑机器可以做什么,以及人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哪些。

张志安表示,人类对复杂性的理解,共情的智慧,这些是机器难以做到的。在AIGC时代,人的创造力创造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全面性、标准性以及查漏补缺的工作,就适合机器来做。

AIGC对影视制作的制作流程、人才构成等方面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对于AIGC未来的应用空间,尹鸿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未来从编剧到导演,从摄影到美术,从造型到声音,从特效到音乐,可能都需要AIGC的介入,并随着技术的完善,大大降低生产制作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甚至也提升影像的艺术品质,进一步解放影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AIGC在图生视频和文生视频领域的技术探索来看,快手可灵AI暂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值得注意的,AIGC在影视行业探索的同时,还在吸引越来越多的B端专业生产者的合作。

9月12日最新消息,快手可灵AI与蓝色光标宣布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蓝色光标自研AI行业模型Blue AI心影创作平台,将首批接入快手可灵AI视频大模型API,通过将业内领先的AI视频生成大模型引入营销领域,推动营销行业AI应用的加速发展。这也标志着AI视频生成技术正式进入营销应用领域。

随着AIGC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内容生产有望迎来更多效率和流程上的变革。AI视频大模型的商业化应用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可能性还取决于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更多专业生产者的参与和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