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旅行的已有许多,写道路的却远远要少得多。”
每天,我们都会沿路出行。在你走过的无数道路里,哪条有着独特的意义?

儿时和朋友嬉闹着走过、十分钟路程偏要耗上半小时才走完的放学的路;
在乡下老家肆意奔跑的田间小路;
下班后,小区附近或公园里常去散步的路;
某个假日,专门去“朝圣”的古道、山径……

道路不仅是把我们从A点带向B点的途径,也是回忆与情感的载体,每走一步我们都在大地上刻下自己的历史。
正如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在《古道》中写到的:
“道路仿佛一束交织在一起的故事和记忆,情感的沉淀也成了道路沉淀的一部分。”


《古道》开头,麦克法伦在雪夜循着雪地上的鸟兽踪迹走上郊区的雪丘,他萌生了一个念头:
重走被人遗忘的道路,不只感受其间的风景,也要唤回往昔行人的故事。

他走了英格兰埃塞克斯海岸有“末日之路”称号的“布鲁姆堤道”,
在大雾弥漫的海陆相接处,感受跨越边界的迷幻晕眩——一场散步足以成为一次发现新大陆的新奇探险;

他沿外祖父生前最爱的山径徒步,奔赴山那边外祖父的葬礼,
一路走,一路回望老人的一生——走路是纪念,也是一场脚掌抵着脚掌的对话;

他来到中国四川,决心走完贡嘎山的转山路,
环山而行而非攀登而上,从起点重回起点——走路是向内的勘探,抵达不是唯一的目的。

从英格兰的白垩路到西班牙的朝圣路,从巴勒斯坦的禁忌之路到中国四川的转山路,从陆路到大西洋上的海路,
麦克法伦沿路走过一千多英里,写下这些道路与“行路人”的故事。

“小路是语句,行人鞋履中的脚就是划过的笔尖或印下的铅字。”
欢迎留言分享你”在路上“的故事。

本期荐阅:
罗伯特·麦克法伦《古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