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秋5000
编辑||杨伦清
长征开始,红军高领导谁走谁留?这原本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但却被博古以私人关系决定了去留人选,连毛泽东也差一点被留下来,假如真把毛泽东留在苏区,历史真的要重写了。
长征最开始只是想去湘西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接连失利,至1934年9月下旬,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城及其周围的狭小地区。
10月初,敌人继续向根据地中心区域推进。
在兵日少、地日蹙的情况下,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团”,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就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战略转移最初的决定是于1934年5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作出的。当时广昌已失守,国民党军队日益逼近中央苏区腹地,形势对红军十分不利,因此决定将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并将这一重要决定报告共产国际,请予批准。不久共产国际来电,同意转移。
事关这次战略转移的重大战略意图,当时最高决策者博古和李德一直秘而不宣。
事实上,连他们自己也是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他们在敌人的进攻面前,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到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眼下已变成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了。
这时候他们想的,只是先把“家”搬到湘西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后再作计议,其余的都顾不上了。
但有一个问题不得不面对,谁留下来继续革命?
项英为何成为首选留下人选?
当最高“三人团”的目光扫过中共高级干部名单时,第一个被考虑留下的是项英。
项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府副主席、中革军委副主席,具有党、政、军全面工作经验,委任他为留守人员总负责,显然是最恰当的人选。
当项英得知这一任命时,表示坚决服从。
以后,项英在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作出过重大贡献,但也有重大失误,导致1941年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的巨大损失,本人也因此牺牲。
但此时他在主力红军转移的情况下临危受命,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第二个被列入留守名单的是江西军区司令员陈毅。陈毅8月底在兴国前线受伤,坐骨碎裂,此时正躺在医院的病房里。
老朋友周恩来来到他的床前,告诉了红军转移和他被确定留下来的消息。显然,这一消息令陈毅的心情更加沉重。
陈毅是个务实的人,他不会自欺欺人,把清汤白菜说成是肉汁米饭,他深深地知道红军面临的是怎样艰难困苦的处境。
而且,项英与博古、李德关系密切,是共产国际路线的积极执行者。
直到主力红军出发前,在李德对项英作留守工作的指示时,项英还提醒李德:
“不能忽视毛为反对党的最高领导而进行的派别斗争,毛暂时克制不过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毛可能依靠很有影响的、特别是军队中的领导干部,抓住时机在他们的帮助下把军队和党的领导权夺到自己手中。”
心而论,陈毅是敬重和追随毛泽东的,他将与项英合作共事不能说是件快事。但当周恩来问他有什么意见时,陈毅干脆地说:
“没有意见。”
一个共产党员,面对党的困难局面,能说什么呢?虽然陈毅对当时中央的错误领导积了一肚子意见,但是目前的困境不允许他去争论是与非,当务之急是各自承担挽救危局的责任——无论是走还是留。
陈毅得知自己留下来的消息后,决定把自己的马送给瞿秋白,让他赶紧追上队伍。
瞿秋白为何也被留下
但陈毅还不知道,中央已决定把瞿秋白留下。对于留下体弱多病的瞿秋白,党内许多同志表示了不同意见。
在瞿秋白被列入留守名单时,周恩来希望博古再慎重考虑一下,但博古坚持留下瞿秋白。
虽说留下瞿秋白的理由,是他正患肺病,不宜长途行军。
其实,1年前中共临时中央作出的《关于狄康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才是留下瞿秋白的原因。
吴黎平曾回忆说:
“(决定宣布)两天之后,我曾经把秋白同志留下的这一决定,问过毛泽东同志,说秋白这样的同志,怎么可以不带走,让他听候命运摆布?毛泽东同志回答道,他也提了,但是他的话不顶事嘛。我也问过张闻天同志,他回答,这是中央局大伙决定的,他一个人说没有用。”
张闻天本人后来在延安整风时也曾回忆:“瞿秋白同志曾向我要求同走,我表示同情,曾向博古提出,博古反对。”
为了和战友们告别,瞿秋白邀请了李富春、傅连暲聚餐。席间,面色苍白的瞿秋白高举酒杯一饮而尽,满怀深情地祝愿革命胜利!徐特立临行时来看望瞿秋白,瞿秋白把自己的一匹马换给了徐老,并让自己身强力壮的马夫跟着徐老踏上了长征路。
月光下,小路旁,瞿秋白支撑着瘦弱的病体与朝夕相处的战友们告别,谁知这一别,竟然成了永诀!
最高“三人团”最后决定的名单是:成立以项英为书记,陈毅、贺昌、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陈潭秋、毛泽覃、汪金祥、李才莲为委员的中共中央分局;
项英兼任军区司令员及政委,陈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贺昌为军区政治部主任。
历史没有如果
同时留下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16000余人,坚持革命斗争。
另外,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何叔衡被留下;
江西“罗明路线”的邓、毛、谢、古中的毛泽覃和古柏也被留下。
刘伯承曾激烈地反对过李德的瞎指挥,被列入留守名单,经周恩来力争,才允许随主力红军转移。
留下的中共优秀党员许多都在主力红军转移不久,相继牺牲于敌人的屠刀下,死得都十分英勇,十分悲壮。
杰出的文学家、中共早期的领导人之一瞿秋白落入敌手后,临刑前镇定自若地走向刑场,边走边高唱《国际歌》。
中共一大13位代表之一的何叔衡在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一种说法是“宁可跳崖,不愿被俘”,最后被敌人打伤后枪杀;
一种说法是他发誓说:“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然后举枪自杀。
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被敌人抓住游街,临刑前写下“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的壮丽诗句,然后英勇就义。
留下的人中牺牲的还有许多许多……假如他们当时随主力红军转移,或许不会死于敌手。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如果”
实际上毛泽东也差一点被留下,最后为何没有留下呢?下一期介绍。
推荐《长征》
《〈长征〉:一部不容错过的伟大史诗》 ✨今天我一定要给大家推荐一本超级震撼心灵的书籍——《长征》。
这本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它不仅仅是一段简单的历史叙述,更像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从书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长征途中那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跨越千山万水,他们翻越雪山时的坚定,穿越草地时的顽强,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行的无畏,每一个场景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些冰冷的雪山、泥泞的草地、湍急的河流,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它们见证着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无论是指挥若定的领袖,还是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信念和不屈的灵魂。他们在极度饥饿、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对革命的忠诚,这种精神力量令人动容。这些人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长征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转移,更是一场信念的长征。
《长征》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的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它保留了革命的火种,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长征》有着非凡的价值。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韧不拔,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勇往直前。无论是生活中的小挫折,还是工作学习中的压力,与长征途中的艰难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无限的力量。
如果你渴望了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想要汲取精神力量,那么《长征》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去感受长征的伟大魅力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