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仁义道德”面纱下的“吃人者”
——谈《晋书·良吏传》中的邓攸
鲁迅先生在其不朽之作《狂人日记》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人吃人的历史,那些吃人的人不过是戴上了“仁义道德”的面纱而已。读《晋书·良吏传》,我又认识了邓攸这样一位“吃人者”。
“邓攸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此一事记述了邓攸发迹的最根本原因。汉魏六朝时期,中国还没有正式的科举制度,想做官的人并不能指望在文战场上搏杀而取得功名。但是,当时有一种荐举制,即道德声望好,传名于一方的人可以被地方政府向上荐举而做官。道德声望好不好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又是是否讲孝道,“孝名”远扬的人可以直接被举荐为“孝廉”而走进官场。因此,对那些一心梦想飞黄腾达的人来说,讲孝道,使自己“孝名”远扬也不失为一条终南捷径。于是,当时社会上就出现了许多不合常理乃至不合人道的“讲孝道”的事例,象王祥卧冰,郭巨埋儿之类,邓攸正是此中人。母亲及祖母去世,他竟然居丧九年,恐怕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了。要知道,按古礼居丧九年大非易事。居丧期间,有许多禁忌,如不得饮酒吃荤,不得穿华丽鲜艳的衣服,不得举行一切娱乐活动等等,当然,也不能与妻子同房。邓攸是否真的都做到了,我们不得而知,但应该在别人看来他做到了。邓攸能够克制自己作为人的一些正常欲望而做常人做不到的“居丧九年”,这正说明他有非常人的大欲,这种大欲当然只能是希望自己以“孝”名世从而走上仕途,只有那些不通世务的腐儒才会以为他真的是讲孝道。邓攸的目的果然达到了,“举灼然二品,为吴王文学,历太子洗马、吏部郎,出为河东太守”。他不但由此进入了官场,并且凭着自己的精明老到官运亨通,很快就成为了实是一方小皇帝的封疆大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