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这样解读“文明”: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之江大地,省以江名。钱塘江水,蜿蜒曲折,故名“折江”“之江”。

山川形胜塑造文明脉络。文起“之”江,行云流水,通江达海,一往无前,浸润文脉江南,尽显之江芳华。

一江春水,映照家园之江、文脉之江、同心之江。水脉亦文脉,激荡起文化传承、繁荣发展的万千气象。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强调,“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10月,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着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江大地正在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暮秋之初,惠风和畅。9月3日至5日,国家民委“2024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浙江篇”正式启动,通过举办沉浸式演出、艺术下乡、邻里集市、主题宣讲、公益电影放映等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国家民委“2024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浙江篇”启动仪式文艺演出

行走浙西南深处,放眼千里江山。一条主线,一以贯之;共有家园,人人爱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风景“浙”边精彩!

以文铸魂 厚植共有精神家园的底色与根基

文明炳耀,生生不息。 文明是大写的历史,思想是精神的升华。

浙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红船启航地,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9月3日,“2024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浙江篇”在“南孔圣地”衢州启动。

文脉文化文明,天时地利人和,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彰显着此次主题文化活动非凡的意义。

东南阙里,以礼相融。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衍圣公孔端友奉诏南迁,随宋高宗南下,赐居衢州,敕建孔氏家庙。 自此,孔氏大宗在衢州繁衍生息,衍圣弘道,至今已近九百载。 这就是南孔文化的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南孔文化的传承发展。 2005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第5次到衢州调研时作出重要指示: “衢州历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 ”次年9月,衢州举办孔子文化节暨国际儒学论坛,习近平在百忙中特地发来贺信: “南孔文化在浙江的历史文脉传承中具有独特优势,希望南孔文化能够重重落地。 ”

9月3日,一堂与至圣先师对话的“开学第一课”在中国儒学馆内举行。 一边是感悟至圣先贤的谆谆教诲,一边是聆听中小学生演讲学习《论语》心得的滔滔不绝,持续举办20余年的“尼山杯”衢州市中小学生《论语》学习系列大赛,已覆盖浙皖赣闽四省多所学校,在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衢州市中小学生在儒学馆开展儒学活动, 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衢州市统战部供图)

一“子”落地,掷地有声。近年来,衢州大力研究挖掘南孔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将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融入文化惠民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引导各族群众,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共有精神家园厚植于文化沃土,浙江从泱泱中华的历史深处走来。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天,景宁畲族自治县山哈大剧院上演了《畲秀·千年山哈》。

该剧目以艺术化方式,展现了古往今来景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景宁各族儿女秉承英勇无畏的家国情怀,团结一心,反抗强权外敌,经历血与火的洗礼,最终取得胜利。

景宁所在的丽水地区是浙西南革命老区,百年风华,初心不忘,一脉相承。红色,已然成为景宁的亮丽底色。

从历史走向未来,浙江始终阔步前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近年来,浙江省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浙江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示范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区、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示范区的先行工作目标。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悠长、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兴盛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融为一体,为浙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4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就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有力抓手,既提升民族工作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实践能力,又满足各族群众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血脉、直抵人心。

以文惠民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乡村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山乡巨变,从质朴的山歌中传唱出来……

2002年11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景宁调研,走进双后岗村。

当时,在场的村民蓝陈启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畲歌:“高兴真高兴,今天见到习近平同志,领导带来‘十六大’,畲族的日子比蜜甜……”怕大伙听不懂歌词,她特地让儿子写下来。嘹亮的畲歌引起热烈的鼓掌,习近平把写有歌词的纸张折好,精心地放进了口袋。

在双后岗村会议室,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一场座谈会,为景宁发展把脉定向,鼓励各族干部群众要发挥优势、尽快富起来。

砥砺奋进四十年,同心共富新时代。景宁各族儿女共同绘就了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和美画卷,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出了一条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今年5月,景宁入选全国首批15个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名单。

今年87岁的蓝陈启家已经是乡村里的“文化文明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代表传承人,蓝陈启成立“蓝大妈工作室”,依旧亲力亲为、口传心授畲歌技艺。

2024年,景宁畲族自治县迎来成立40周年的喜庆日子。蓝大妈精神矍铄地带着徒弟们一起唱起为县庆创作的新歌——“党的政策真英明,中华民族大家庭。景宁畲族自治县,各族人民心连心……”

“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庄严承诺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现代气息和时代力量。

富在眼前,美在笔下。

艺术从大地上生长。一幅长达8米的《余东未来乡村图》,堪称余东村的“清明上河图”,将衢州柯城区沟溪乡的山水田园、风土人情,凝结在乡村艺术家的笔端,黛瓦白墙与绚烂农民画相得益彰。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余东人“一手握锄掌生计,一手执笔绘春秋”,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引领新时代文明乡风。村里的新地标——中国乡村美术馆里正在展出“浙里石榴红·乡建绘共富”主题余东农民画展。乡村艺术家们一起描绘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崭新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的农民画艺术家

近年来,余东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九村十坊”共富联盟入选浙江省乡村振兴十佳创新实践案例。

“农村的发展不单是产业发展,不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也要搞好。”无论是景宁的双后岗村,还是衢州的余东村,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交相辉映的浙江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科学指引。

之江大地正在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培育新时代文明风尚,打造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示范区。

以文润心 推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走深走实

行走之江大地,在沉浸式体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题文化活动中,来自各地区的民族工作者观摩学习、互相取经、分享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和畲族是“有缘分的”,曾在福建工作17年多时间。来自福建宁德市的民族工作者对此次活动更有一份别样的感情。总书记的畲乡情、浙江情、福建情,更成为民族工作者接续奋斗的不懈动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团结门”是景宁县城的地标之一。四根立柱、双重飞檐,恰似绚丽的彩带,舞动着景宁的团结和美。20世纪90年代,这座门楼为庆祝自治县成立而建,见证了景宁的城乡巨变。

“40年来,景宁县在民族团结、特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各族人民生活越过越红火,我感到十分高兴。”今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景宁各族干部群众回信,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畲乡景宁发展新篇章”的殷切希望。

家园共建,饮水思源。创新载体,以人为本。

此次主题活动期间,景宁各族群众主动参与、自发组织、载歌载舞,欢迎各地游客。在杭州亚运会上惊艳世界的畲族舞蹈,带动了景宁大街小巷的广场舞热潮;每年9月举办的“民族团结宣传月”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古城里的非遗文化巡游,被直播推上网络热搜;“三月三”广场上,摇锅、龙接凤、採柿子、地方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精彩缤纷,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的乡村长桌宴

景宁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毛华庆表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景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条主线,全面融入。共有家园,其乐融融。

城市化、数字化、现代化,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成为观察城市现代化的一扇窗口。而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成为各族群众融入城市生活的温暖力量。

小社区,大家庭。衢州,已成为许多人的“第二故乡”。

邻里友善,有礼相伴。在衢州市的邻里市集上,比交易更火的是交友;老年课堂上,银发学员们用心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书法作品;服务站内,不起眼的“便民理发角”“生意”火爆、“胡大姐石榴红工作室”欢声笑语;社区街道里,来自宁夏、广西的民族工作者正相互探讨交流社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做法……

临近中秋,社区工作人员准备开始筹备今年的社区“秋晚”。府前社区党支部书记郭珊珊说:“邻里无小事,互嵌一家亲。我们社区工作者,就是要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衢州市府前社区“胡大姐石榴红工作室”的三位工作人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社区考察调研,了解社区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优化便民惠民服务、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等情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作为重要阵地的基层社区大有可为。

在钱江源国家公园,聆听管理局负责人的讲解后,来自海南省的民族工作者表示:“我们有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这次我们学习了浙江的好经验好做法,这是一次‘取经’之旅。”

国家民委负责同志表示,此次活动就是要循迹溯源,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赓续文脉,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当代价值;要深化实践,学习借鉴浙江推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创新经验和成功做法。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健全完善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制度机制,切实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携手同行、改革创新,有形有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2023年9月以来,为不断拓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国家民委推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坚持鲜明导向、突出主题、面向群众,先后在贵州、云南等地举行,取得良好反响。

贵州赓续红色精神,云南文化建设根深干壮,浙江现代文明熠熠生辉……

一次次的主题文化活动,犹如一场场的中华文化接力,心手相牵,共赴精彩;每一省、每一站,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华彩篇章。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封煜靖

来源 |《中国民族》杂志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