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路走低,从曾经的合作伙伴到如今的对立,立陶宛的举动令人匪夷所思。原本可以依靠中国扩大经济发展的立陶宛,偏偏选择了“背刺”中国,频频采取与美国站队的反华措施,结果导致经济接近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立陶宛总统瑙塞达连任后,似乎想“回头”,提出将台办事处改名,试图恢复与中国的关系。然而,真相是,这些“缓和”动作依旧缺乏诚意,中国不会轻易原谅。

立陶宛,作为一个人口仅有280万的小国,经济规模与中国的一个省份相比也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弹丸小国,近年来却在美国的指使下,对中国频频挑衅。从拒绝华为、小米等中国企业的设备,到对中国企业进行所谓的“严格审查”,再到退出“17+1”中东欧合作框架,立陶宛似乎在竭尽全力与中国对着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让人无法容忍的是,立陶宛选择介入中国的核心利益问题,设立台湾代表处,并公然踩了中国的底线。这一系列“背刺”行为激怒了中国,直接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立陶宛一再“背刺”中国,最终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影响力。立陶宛的所作所为自然无法逃脱中国的惩罚,中国迅速将立陶宛踢出中欧班列。这条连接中国与欧洲的“新丝绸之路”,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中欧班列自运行以来,已覆盖200多个欧洲城市,成为中国与欧洲之间贸易的主要运输渠道。而立陶宛原本作为波罗的海地区的重要节点,可以在这条物流大动脉上赚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立陶宛自作自受,失去了中欧班列带来的商机。随着被踢出班列,立陶宛的货物无法顺利出口,港口闲置,物流受阻,企业倒闭潮接踵而至。到2022年,立陶宛的失业率飙升至16%,国债更是堆积如山,达到GDP的80%以上,相当于470亿美金。这一连串的经济恶果,彻底让立陶宛陷入了经济危机。

面对国内经济的持续恶化,立陶宛政府不得不调整策略,试图缓和与中国的关系。5月底,立陶宛总统瑙塞达成功连任后,公开表态要将台办事处改名,以恢复与中国的外交关系。这一表态看似是个缓和的信号,但实际上却远远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仅仅更改代表处的名字,并不意味着立陶宛在根本立场上发生了改变。自从立陶宛设立台湾代表处以来,已经成为欧洲最为公开挑衅中国核心利益的国家之一。仅仅改名而不切断与台湾的联系,立陶宛所谓的“缓和”显然缺乏诚意,中国自然不会轻易买账。

不仅如此,立陶宛还试图通过炒作“出租克莱佩达港”来吸引中国投资,甚至提出了200亿美金的高昂租金。这一消息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对,毕竟立陶宛在过去不仅违约拖欠中国6亿美金的港口投资,如今却狮子大开口要价200亿美金,显然是在趁火打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在过去的一系列行为中已经多次反复无常。此前,立陶宛政府放出风声,声称中国已经解除了对其的封锁,但很快这一说法就被中国政府打脸。中国明确表示,没有任何缓和的意向,对立陶宛的制裁仍然有效。

与此同时,立陶宛的内政也因为其对华强硬政策而陷入混乱。面对经济危机和失业潮,立陶宛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政府内部也因为是否继续对抗中国而出现了分歧。虽然瑙塞达在竞选中提出要改变对华政策,但仅限于表面功夫,并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如此反复无常,显然不可能获得中国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一向坚持原则和底线。对于友好合作的国家,中国一向以诚相待;而对于背后捅刀的国家,中国绝不会手软。立陶宛的行为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今,立陶宛面临的困境显然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小国,本应抓住中欧班列带来的机遇,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提升经济。但在美国的煽动下,立陶宛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不仅损害了与中国的关系,还让自己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陶宛的背刺行为为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一困境,立陶宛试图通过改名台办事处等举措缓和与中国的关系。然而,这种缺乏诚意的动作无法挽回中国的信任。在全球局势变化的背景下,各国应意识到,唯有诚实守信、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才能实现长久的合作与发展。

认同的请点赞,欢迎转发,留言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