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6月中旬,毛主席写成了一首在他的诗词名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七律·答友人》,诗云: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此诗在自古以来的七言律诗中堪称佳作,作为著名文学家的郭沫若读此诗后十分欣赏,评价说“形象极其壮丽,声调极其和谐,令人百读不厌”。

作为与毛主席同时代的人,郭沫若的评语也许有溢美之嫌,但即使是不太懂古诗词的普通人读到此诗,也会被其中蕴含的意境所深深打动。

《七律·答友人》发表之后轰动一时,而其中的“友人”是谁在读者中引发了广泛的猜想。

从毛主席此诗包含的种种意象,例如“九嶷山”、“斑竹”、“洞庭”来看,这里的“友人”显然是毛主席认识已久、感情深厚的一位朋友,而且应该是湖南人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斑竹

自古以来,分析诗词名作背后的写作动机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所以大家都在猜想“友人”的身份,是因为只有明白了“友人”是谁,才能了解毛主席写作此诗的动机。

各种信息显示,这首诗中的“友人”就是周世钊,周世钊比毛主席小四岁,是毛主席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二人同住一间寝室,是无话不谈的好友。

1918年,周世钊加入了毛主席创办的“新民学会”,他在担任长沙修业小学教员期间曾特邀毛主席到该校教历史。后来,毛泽东筹建“湖南学生联合会”、创办《湘江评论》和“文化书社”,他都曾出钱出力,积极支持。

根据曾任毛主席秘书的林克回忆,他在抄写毛主席部分诗词时,曾看到这首七律的标题就是“答周世钊”。

两年以后,毛主席在亲自主持编辑《毛主席诗词》时,此诗在清样稿上标题原为《答周世钊》,一开始他在标题上又加了“同学”二字,随后可能是考虑到会给周世钊带来不必要的打扰,又拿掉了“周世钊同学”五个字,把标题改定为《答友人》。

又半年后的1964年1月,毛主席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叶君健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作口头解释。其中关于《七律·答友人》的“友人”指谁的问题,毛主席曾亲口回答说:“友人是周世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世钊像

另有一说:1961年时毛主席的几位老朋友:乐天宇(农学专家,时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一级研究员)、李达(党的“一大”代表)和周世钊在长沙碰面,谈到当时国家的经济和民生、社会还面临巨大的压力,就想要送给毛主席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礼物。

最后,乐天宇选中的礼物是九嶷山上的斑竹,还有他自己写的一首七律《九嶷山颂》的条幅,李达送了一枝斑竹毛笔,又写了一首咏九嶷山的诗词,周世钊送的是一幅内有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九嶷山铭》的墨刻。

毛主席收到几位老朋友的礼物后,不由得勾起了对家乡、老友、旧交的思念之情,兴之所至,就写了一首《七律·答周世钊、李达、乐天宇同志》。

后来乐天宇回到北京,在毛主席秘书那里看到了这个诗稿,他认为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毛主席诗词的标题上不妥,就要求秘书圈掉他的名字。

当时负责编辑毛主席诗词的正是郭沫若,郭沫若听了乐天宇的意见后说:“那也好,不如改为《答友人》吧。”于是标题就成了《七律·答友人》。

《七律·答友人》写作的背景是弄清楚了,但鲜为人知的是,毛主席写这首七律还有另一层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那是在《答友人》写作完成14年之后的1975年,当时82岁的毛主席身体已经很不好,而且得了老年性白内障,看不见东西。

尽管自己看不见了,但毛主席还是想要“看”书“看”报,特别是他所钟爱的中国古典文学。但一直陪伴毛主席的护士张玉凤和孟锦云等人文化水平不高,毛主席偶尔想要交流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她们只能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于是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只能找了一个过渡性的办法,那就是给毛主席物色一位有文化素养的“伴读”。5月底,他们找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芦荻,希望她能给毛主席念念古代文学作品。

之所以毛主席会从许多人选中选择芦荻,是因为他曾经看过芦荻参与编选的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的《历代文选》,对这位44岁的老师有些印象。

两个人初次见面,毛主席就开玩笑说:“你大概喜欢秋天吧?”

芦荻不知道毛主席的话是什么意思,一时语塞,气氛有些尴尬。这是毛主席就背诵起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诗的后四句写道: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塞山怀古》诗意

这一下大家都会心地笑了,原来毛主席是用这种风趣典雅的幽默在诗的最后一句点出了“芦荻”二字的来源,希望她不要紧张。

从1975年5月底到10月份毛主席做白内障手术的4个多月里,芦荻在丰泽园当了4个多月的“伴读”,她平时有一些教学任务,因此只有周末和偶尔几个晚上才会过来。

有一次,芦荻给毛主席读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王粲的《登楼赋》,文中有一句“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意思就是“我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

毛主席突然打断她的话头,幽幽地说:“这篇赋好,作者抒发了他拥护统一和愿意为统一事业做贡献的思想,但也含有故土之思。人们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

这时毛主席已是英雄迟暮,人到老年,不免更容易回忆、怀念自己年轻时在湖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峥嵘岁月,眼前的一片漆黑中,家乡的故人故事仿佛如同电影般一幕幕闪现。

他向芦荻解释说:“1959年我写七律《到韶山》时,就深切地想起了32年前的许多往事,对故乡是十分怀念的(诗云: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雄迟暮

顿了一顿,他又说道:“我的七律《答友人》‘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意思。”

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出生时正值凌晨红霞满天,因而小名“霞姑”,这个小名除了毛主席之外知道的人不多。当年二人相恋时,杨开慧给毛主席写的书信中开头只写毛润之的“润”字;而毛主席在给杨开慧的回信里开头也总是用她的小名“霞”字,可谓情深缱绻,旁人所难窥。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别人道出自己写《答友人》的另外一层感情。对杨开慧的怀念、愧疚、依恋的复杂情绪虽已过去四十多年仍历久弥新,或许是毛主席心中藏得最深,也最难以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