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忠芳 北京报道
9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经营报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青少年蓝皮书》新书发布会暨青少年科技创新发展优秀案例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现场了解到,首部《青少年蓝皮书》最早于2010年出版,是中国第一部关注未成年人与互联网发展的蓝皮书,在当时起到了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作用。到今年正式出版第十部,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观察未成年人用网的独特窗口与权威平台。在发布会现场,来自学术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就《青少年蓝皮书》以及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相关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未成年人上网的趋势与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了《青少年蓝皮书》的特点及优势,即监测、研究、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纪委书记刘德顺表示,未成年人与互联网之间的交互影响是一个“不得不谈且常谈常新”的重要议题,极具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青少年蓝皮书》显示,未成年人首次上网年龄呈持续降低趋势,69.5%的城市地区的未成年人在10岁及更早以前就开始上网,农村地区这一数据为52.4%。除了手机作为上网主要设备之外,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机器人、学习机等开始更多地被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在未成年人中的使用率高达96.6%。未成年人能够使用音频及视频工具进行内容创作的比例显著提升,从2020年的30.9%上升到今年的50.9%,这表明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自我表达的重要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规制未成年人上网现象比较普遍,家庭关系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有显著的影响。《青少年蓝皮书》显示,50.7%的未成年人“有时或偶尔”和父母因上网问题发生过争执,6.4%的未成年人“经常”发生争执。与此同时,在上网时间日均半小时以内上网的未成年人中有20.4%的家庭关系表现“很好”,三小时以上上网的未成年人家庭关系则“较差”。另外“不太好”“很不好”的比例分别是33.9%、26.8%。
《青少年蓝皮书》指出,当前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还存在问题与风险。近两年AI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未成年人的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及防范应对风险。数据显示,上过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的未成年人比例只有19%,大部分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主要还是依靠网络和课外实践,未成年人的AI素养亟待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跟风模仿现象普遍,网络或者导致社交的焦虑,价值观混乱等问题时有发生。身心尚未完全健全的未成年人,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真假难辨、盲目跟风的源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青少年蓝皮书》主编季为民表示,与往年有所不同,《青少年蓝皮书》首次提出了“以未成年人为本,与未成年人友好,为未成年人赋能”的“陪伴式互联网”核心概念。
呼吁共建AI赋能的“陪伴型互联网”
针对如何建设AI赋能的陪伴式互联网,季为民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一,充分研判新一代的AI技术对未成年人用网的机遇和挑战,来注重提升未成年人的AI素养;第二,强化低龄儿童的用网教育,重视朋辈示范的作用,合理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第三,鼓励平台探索运用AI技术打造个性化陪伴式的未成年人用网模式。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二级巡视员滕素芬回顾总结了中国互联网发展30年对青少年群体产生的深刻影响。互联网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和社交互动的便捷平台,还为他们带来了广泛的新兴就业机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从立法到政策层面,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初步构建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自2020年以来,全国至少有20多部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提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内容,国家相继推出“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主要网络平台也推出了青少年模式,进一步加强了技术防沉迷的防护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青少年蓝皮书》副主编叶俊在现场主持了“青少年如何健康用网?”的圆桌论坛。杨斌艳提出,不能一味地给青少年上网贴上“负面标签”,她呼吁,社会应该更加关注如何引导孩子们健康使用互联网,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互联网的危险。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中心媒介与教育中心主任、《青少年蓝皮书》副主编季琳持类似看法,她认为未成年人数字素养的提升,关键在于家长数字素养的提升。她指出,家长要从一个孩子正常的交往需求、放松的需求去正确地看待互联网的使用。家长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指导能力也要提高。此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使用青少年模式,企业也要有社会责任,注重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发展的一些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健康使用互联网的第一道防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信息与智能媒体研究室副主任、《青少年蓝皮书》执行主编牟成梅总结道,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网络使用中有三大关键要素,即安全、协商和监管。首先,家长要确保孩子的网络安全,尤其是隐私保护。其次,家长应与孩子协商互联网使用规则,而不是采取强制措施。最后,适当的监管必不可少,但这应该基于尊重和信任的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曾昕提醒道,近年来青少年群体用网络去获取知识或者用网络辅助学习的情况越来越多,他们对网络的使用能力甚至已经超越了老师和家长,媒介反哺的现象越来越强。随着青少年网络使用频率增加,也对他们的线下社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就社会关注较集中的如何应对未成年网络沉迷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解法”。他认为,青少年的自主性是解决网络沉迷问题的关键。通过教育和社会化过程,青少年可以形成自主决策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控制自身的网络使用行为。“网络成瘾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互联网本身,而在于社会是否能为青少年提供足够丰富和有意义的现实生活内容。”沈杰说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各大视频、游戏、直播等互联网平台早在2019年开始就试点推广“青少年模式”,但《青少年蓝皮书》调查显示,“总是使用”未成年人模式的占比仅6.6%,使用青少年模式的普及和实际使用的效果显然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携手共创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空间”的圆桌论坛环节,来自抖音、途游游戏、斗鱼、世纪华通等产业界企业的负责人共同交流和探讨了平台的责任与实践探索。其中,抖音青少年保护业务负责人于海洋表示,对于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企业能够做的就是在青少年模式里也尽可能让用户觉得跟正常模式的交互没太大区别,不要让未成年人产生抵触感。当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里遇到危险时,平台能有相关的干预机制,家长能够收到平台的反馈。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张国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