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是收获的季节,中秋是天然的丰收之节。

小长假第一天的清晨,伴随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济南燕子山西路早市已经挤满了熙攘的人群。五彩的蔬菜、飘香的瓜果、鲜活的虾蟹……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让我们的祖先把一切节日都过成了美食节,而文明的延展又将一切美食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与节日相映成景,更是节日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和慰藉。

中秋节是天然的团圆之节。小长假第一天的城市街道上,不时可见拉着行李箱的年轻人,正奔波在归乡之路上。中秋节被誉为“团圆节”,其最核心的文化内涵便是家庭团圆与和睦。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加速了我们离乡的步伐,而节日总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提醒我们永远铭记返乡之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个人的人生支点更是社会至为重要的组织单位。团圆不单单是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更是国之昌盛的具体表现。

中秋节是团圆的情感契机,更是团结的催化之机。在我的老家沂水农村,每逢中秋之节,村头巷陌处处都是大锅炖羊的场景。常常是几家邻居共同购买一只山羊,协作宰杀和炖煮。大锅临时支在家门口,几家人共同忙碌一起过节。一锅全羊,是丰收的喜悦,更是对喜悦的分享。一群人的其乐融融,是团圆的氛围,更是团结的象征。注重协作的农耕传统早就把团结更胜团圆的情感植入了国人的血脉,成为一种脱离耕地、超越宗族而世代相传的朴素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选择。

中秋节是有形的欢聚之节,也是无形的幽思之节。“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在很多地方,中秋之夜素有拜月之礼。月之皎洁则往往成为幽思与感怀的象征。浩如烟云的中华诗词里有着太多借月抒怀的名句。思亲、思友、思古、思远。千百年来,触景生情而推己及人,以个体私情而推而广之的思维方式,早已成为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体修为的内生逻辑。节日之所以成为一种洗礼,大概正是人们往往籍此而愈加审视自我、激励自我,进而以更积极的姿态、更博大的胸怀,拥抱时代生活、投身社会发展。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一如诗人李白的书写,中秋节是对一己的私情抒发,更是对盛世家国的美好呼唤。也如李白所写“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份情感虽则历经沧海而从未改变。

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赓续、积淀和融汇之物,是超越个体的文化共识和情感认同。节日的意义不仅在于庆祝,更在于所有人会在这一天去做相同的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从而形成一种广泛的大众共识和社会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无论是个人与家庭之间的温馨团聚,还是社会与国家层面的无私奉献和文化传承,都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热爱与坚守。正如不管我们身居何处,当我们共同仰望同一轮圆月,便已融入了这份基于民族与历史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

(大众新闻记者 石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