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斌

“孔庙三碑”是指位于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内的三块古碑,分别为“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它们是享誉中外的历史人文遗迹,被历代金石家、书法家奉为“汉隶圭臬”。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和碑”,刻立于东汉永兴元年,无额,通高260厘米、宽128厘米、厚23厘米,共18行,满行40字。碑文记述了司徒吴雄、司空赵戒将前鲁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之言上书,奏请在孔庙设置掌管祭祀和礼器的专职官员“百石卒史”,汉桓帝准允,因乙瑛当时已去职,后以孔和补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乙瑛碑”碑末刻有“后汉钟太尉(锺繇)书,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但据稽考,所谓钟繇书丹乃后人伪托。“乙瑛碑”法度谨严、布局平实,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于行距,方整中有顿挫之势,平正中显秀逸之态。结体端庄匀适,字势开张、左右拓展、俯仰有致、向背分明。字形方圆兼顾,注重笔画的曲直平斜、粗细刚柔、轻重徐疾的变化,讲究笔势的穿插避让、高低疏密的关系。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刻立于东汉永寿二年。碑无额,通高227.2厘米、宽102.4厘米,四面环刻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记述鲁相韩敕倡议修饰孔庙、增置礼器之盛事,碑末有韩敕等9人题名。碑阴3列、每列17行;左侧3列、每列4行;右侧4列、每列4行,皆刻捐资立石者的姓名和数额。

“礼器碑”行距紧凑、字距疏朗,结体上下精密,呈梯形状,左右伸展、横势宽绰、粗细有致,寓欹侧于平正中,寄疏秀在严密内。笔画以方为主,略带圆意,竖画外柔内刚,折画形断势连,撇画略取侧势,捺法圆润劲险。碑阳部分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碑阴则纵有序、横无列、行距适度、字距参差。

史晨碑”亦无额,通高231厘米、宽112厘米、厚22.5厘米,因是一石双面,两碑同刻,又名“史晨前后碑”。

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三月,有17行,每行36字(因每行末字掩埋于原石座中,旧拓多为35字),字径3.5厘米,记载时任鲁相史晨和长史李谦祭祀孔子的奏章。

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元年四月,有14行,每行35字至36字不等,记载祀孔和飨礼盛况,文后有武周正书题记4行。“史晨前后碑”迄今磨损极少,完整可诵,书风相类,笔致如出一人,传为蔡邕所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乙瑛碑”拓本(局部)

“史晨碑”碑文近千字,起笔露而能藏、尖而寓圆,其横笔取势平稳,竖笔劲挺稳健,斜向撇捺,极意伸展;左撇收缩,右捺舒展。结字扁平方正,呈方棱形;章法布局,横平竖直,纵横有列、井然有序,体现出儒家崇尚“中和为美”的审美情趣。

孔庙三碑”作为汉代中后期隶书鼎盛时期的典范之作,久负盛名,唐宋以降,历代金石书家对它推崇倍至,清代金石学者翁方纲《所著两汉金石记》称“乙瑛碑”为“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孔庙三碑”对我国书法发展影响深远,是后人学习隶书的入门范本。唐代史惟则、梁升卿,清代郑簠等,皆喜临“乙瑛碑”。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崇明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