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上午,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筑梦青春·就业启航”广东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东莞专场在东莞市松山湖人力资源产业园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都记者现场获悉,当天共有220家优质企业参加,提供岗位超5200个,吸引超2500名毕业生到场咨询、投递简历和观摩学习,837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220家企业参会,大型民营企业、龙头企业占半数以上

据了解,为精准对接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省国资委主动邀约、发动遴选省内知名企业报名,广州、深圳、中山、江门等市人社部门也组织了超30家企业,包括金进科技(深圳)公司、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丰电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证券等多家企业到场参会,现场设置“制造业当家”专区、“新质生产力”专区、粤港澳大湾区专区、国有企业专区、“百千万工程”专区、电子信息产业专区、直播带岗专区等七大招聘专区,充分展现自身特点和用人需求,提高招聘效率,促进精准匹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现场有220家企业参加,提供岗位超5200个,参会企业涵盖计算机软件、机械制造、文化旅游、金融、建筑、房地产、教育等12个行业大类,其中,广东“20+5”产业集群体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内重点产业企业67家,占总数的30.45%;国有企事业单位6家,占总数的2.73%;大型民营企业、龙头企业112家,占总数的50.91%。

招聘岗位的薪资主要集中在5000—12000元之间,而战略发展总监、软件开发工程师、芯片研发工程师等紧缺、尖端岗位薪资达到了年薪50万元以上。对于人才技能要求较高的企业,更是拿出了股权激励、分红等方式吸引优质人才。

据介绍,自2024届高校毕业生离校以来,全省人社部门持续举办多行业、多类型的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优化服务措施,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前来应聘的毕业生超2500名,837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活动当天,前来应聘的毕业生超2500名,837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值得提及的是,活动举办前,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还通过微信公众号、融媒体短视频、短信点对点定向推送等方式向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发送招聘活动预热信息。

据介绍,为搭建更加多元、便捷的沟通渠道,方便不能亲临现场求职的毕业生,本次活动的招聘岗位在空中双选会同步发布,毕业生可在线查找心仪岗位。

直播带岗专区精选了东莞市天虹纸品印刷有限公司、东莞市富华电子有限公司等6家优质企业,实时展示工作环境、企业福利和岗位详情。直播过程中,求职毕业生们积极参与互动,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提问;主播耐心解答,实时反馈,线上观看(访问)量近20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毕业生职业测评专区,2名职业指导师和专家坐镇指导,为不同就业方向的学子进行针对性答疑解惑,帮助毕业生增强求职信心、提升就业能力。为了解答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活动现场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测评、职业指导、简历诊断、AI面试等“一站式”就业服务,当天累计提供免费就业指导服务超400人次。

当前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冲刺期,全省各地人社部门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为重点,持续加大就业服务力度,统筹资源形成合力,密集开展有针对性的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不间断提供直播带岗、职业指导、求职技能提升等就业服务,全面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培训、见习机会,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一路护航,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职业顾问:鼓励应届生先就业再择业

在招聘会现场,2024年已毕业未就业和2025届应届生表现出更为务实的求职态度。在招聘会前期,他们通过“就莞用”小程序提前查阅企业招聘信息,深入研究岗位职责和技术要求,精准投递简历。

来自东莞理工学院的肖同学应聘某上市公司的软件工程师一职,通过与企业沟通,识别了其对人才技能需求的关键点,并制定了半年内参加相关培训以提升专业技能的计划,从而增强了求职信心。

智通人才职业顾问王茜指出,面对就业压力,2024年未就业的同学应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不放弃、不气馁。建议人才多浏览政府部门、高校、人才市场及企业官方渠道发布的招聘信息,深入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全面理解岗位职责与技能要求,以便对照自身查漏补缺,提升核心竞争力。

此外,建议求职者结合所学专业,拓宽求职意向,增加就业机会。在工作的同时,积极学习与实践,提升自我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应培养良好的沟通与理解能力,因为无论企业是面对面还是远程面试,沟通能力都是给企业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关键。求职者应简明扼要地提炼出自身核心竞争力,结合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岗位要求的个性化见解,助力其可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最后,职业顾问建议应届生优先稳就业,再择业。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环境下,抓住机会,积累经验和资源,再考虑职业选择,将有助于未来的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黄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