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7年的头几个月,北京城内热闹非凡,发生在总统府、国务院和国会的争吵一直蔓延到社会各界,其实这样吵吵也挺好,越吵对国家的发展越有利,越吵越能走一条最妥当的路。

但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却过的特别不顺心,连日来与总统黎元洪的争执,与国会的争论让他心力憔悴,段祺瑞没想到在新政府要办成一件事这么的困难,多方掣肘。

而这段时间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参与一战,这是段祺瑞极为赞成的事,如果参战不仅可以获得日本的援助,还可以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但总统不置可否,国会议员却怀疑他和日本达成外交密谋,迟迟不肯通过决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过一番思索,他打电话叫来了各省督军,准备首先统一战线,然后利用各省督军的力量给黎元洪和国会施压。其实各省督军对于参加一战也抱着观望态度,因为他们担心派出自己的士兵去外国作战,如果有所消耗会对自己的势力造成影响。

所以当督军们齐聚北京段府的时候,段祺瑞首先打消他们的疑虑,告诉督军们并不会让他们派兵出国作战,请他们放心,中国的参战只是派出劳工在后方协助。

其次打利益牌,段祺瑞说如果督军们能在后方支持他, 就会得到日本的援助,有钱有装备还有新式的作战理念,这让很多督军都很感兴趣。

最后打感情牌,段祺瑞从北洋的历史说起,说他们的往日岁月,又说起失去的大帅袁世凯,最后告诉他们应该团结,这样就不会到处受别人欺负。

督军们被段祺瑞的一番言论说的热血沸腾,纷纷拍着桌子站起来表忠心,说谁要让段总理不舒服,他们就让谁没机会舒服。

其实在北洋政府成立之初,督军们的频繁干政也是政局不稳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段祺瑞的默许下,督军们“威胁”黎元洪,说他要不盖印,各省就要宣布独立,这让黎元洪很头疼,他不能如此地没有原则,一直受段祺瑞摆布,但他又不能惹怒各省督军,造成的后果也不是他能承担的。只能答应盖印,然后送给国会审议。

看着黎元洪很快地服软,督军们兴致高涨,又一起去了国会,旁听议员们审议参加一战的议案。议员们对于旁边坐着的这群全员莽夫十分的不喜欢,只能皱着眉头开会。

议员们对于参战的疑问有如下几点,一是我国能否从中获利,二是能否免除一些不平等条款,三是段祺瑞是否与日本达成密谋。

对于这几点段祺瑞都做了解答,最后还信誓旦旦的说绝对没有与日本进行勾结,议员们迫于督军团的压力没有反对,但也没有表态,只能下次再议。

段祺瑞很满意议员们今天的表现,正是由于督军团的压阵,才使得议员们没有像往常一样咄咄逼人,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他想着早知道议员们如此识时务,就早点把督军们叫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段祺瑞的高兴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英文版的京报就爆出了猛料,详细写明了段祺瑞与日本的密谋方案。一时间舆论倒转,社会各界纷纷谴责段祺瑞的卖国行为。

这让段祺瑞特别的恼怒,如果没有这档子事,国会在督军们的压力下会很快通过审议,参加一战指日可待,结果功亏一篑,还是败在一个报社的主编手上。

恼羞成怒的段祺瑞被怒火冲昏了头脑,下令抓捕了报社主编,还派人把报社砸了个稀巴烂,这下可好,火上浇油让人们对于段祺瑞的厌恶达到了顶点,舆论的压力让段祺瑞也不得不躲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黎元洪抓住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雷厉风行的做了几件事,首先是安抚国会,引导舆论,承诺中国要参战肯定会获利,其次是下令解除段祺瑞的总理职务以平息高涨的民怨,但他没有走正规程序,只是自己单方面宣布段祺瑞不再担任总理,这让段祺瑞特别生气,一怒之下离开京城到了天津。

段祺瑞走了以后,督军团们也没有主心骨,被黎元洪连哄带吓的赶走了,各回各家。

看起来一场危机就此解除,但真的如此吗?督军团里的张勋看着混乱的局势,心里冒出了别样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