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庙垭:千年古镇以庙得名,

它是大唐荔枝道上残存的最后古庙吗?

古镇,典型的川东古镇,一条曲曲窄窄的街道,沿着山路蜿蜒,两边店铺,出售的都是农家特产,背篓,连枷,菜种,菜苗,锄头,镰刀……

大爷,手持绿竹杖,背竹篓,身着中山装,缓步而行,头上为诸葛亮吊孝的布巾,已经飘扬了近两千年!

这个小镇,名唤庙垭,是隐藏大巴山中的一座千年古镇。它因庙而名,那么它究竟供奉的是那位神祗?

1.千年小镇,大唐古道穿镇而过

抵达庙垭时,已是晚上十点多了。行程群里,通知的集合点在——皇城客栈。等抵达时,街道几盏路灯,橘黄色的光,照着客栈的门头,看到“皇城客栈”几个字,心瞬间轻松了。

从兰州到庙垭,大约900公里。这是公路的距离,而不是直线距离。看山跑死马,看着很近。走起来,却不近。这一天的行程,真不容易。

最艰难的行程,往往在最后一公里。从兰州到草坝,一路都是高速,顺畅,下了高速,山间公路,虽然窄,拐弯多,但也不慢。谁知,走了一段后,遇到了修路,这就麻烦了。

修路,再加之雨天,路面坑洼不平,泥水到处,真是路难行。一次过几个满是雨水的大坑洼,一次公路改道,我们却依旧顺着施工路,走了进去。这就延误了不少时间。

等赶到约定集合的皇城客栈时,已然到了晚上十点多,匆匆吃了一点,便在一家客栈休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夜,睡的很扎实。或许是累了,或许是空气中含氧量居高的缘故。不知不觉中,鸡就叫了。看看手机,才五点。而小镇便从沉睡中醒来。六点半起床,拉开窗帘,忽然发现窗户外就是大片的稻田。入眼皆是青山绿水,到处是绿色,几乎看不到裸露土地,空气中的散发植物生长的气息。

不到七点,我就出了宾馆,街道上很安静,行人寥寥,早起的摊贩们已经忙碌了。今天是五一,小镇逢集,背着背篓的大叔大婶,就星星点点的来了。

庙垭似乎只有一条主街,大约千米许,沿山就势,自高而下,蜿蜒伸展,赶集的商贩在街道两侧依次排开,出售着他们的特产。

很少有人吆喝。街少了一种喧嚣之气,多了一种静谧。这似乎也是大巴山人生活的写照,安静生活,默默劳作,不急不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渐渐地,集市上人多了,出售菜苗的大妈来了,虽然她看出,我只是对他的菜苗好奇,但依旧讲解,浓浓的川东话,这似辣椒,这似西红柿,这似豆角……

个字不高的大叔,背背篓,穿中山装,头裹布巾,拄着绿竹杖,在沉思中缓缓而行……

我凝神屏息,不敢高声语,悄悄地走过古街,他们顾不上理我,我不敢打扰他们,唯恐一句高声语,打破这千年的宁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过,一家肉馅饼摊,来赶集的老人家正在制作肉馅饼。金黄的肉馅饼,看上去滋滋冒油,满满的香味在古街上飘荡。我实在忍不住了,走过去,和老人家比比划划交流一通后。在老人家的引导下,隔街扫码。

原来,老人家没有微信收款码,需要到街对面的另一家店铺中,借用人家的微信收款码,然后店家再将现金给老人家。千百年来,小镇人就是在这样相互帮衬中度过漫长的岁月。

老人询问,我从何而来,要向何处而去?我说,从兰州而来,往厚山而行。

馅饼,酥脆适口,极鲜,一口满满香味便在空中飘荡!

2.牌坊下,马蹄哒哒,千年前杨贵妃的荔枝从此而过

古街不长,大约千余米。从我们住宿的地方,出来,向右拐,沿大坡而下,一直到延伸到山脚……

川东山多,入眼皆是,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连绵广袤,一眼望不到边!其实,从我们出兰州,走定西,过武山的武成岭后,就一直穿行在群山之中。从西秦岭余脉,到西秦岭腹地,到秦巴山地,到大巴山,这山一直和我们相伴,直到此刻依旧没有收手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到一地,我总是早起,看日出,走小巷,寻找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味,踏访不为人知遗迹。顺着街道,过皇城宾馆,继续前行,有肉铺,女老板正在提刀解猪……接着是杂货铺,各种农具,竹编制品一字排开,走着走着,忽然眼前豁然开朗,原来古街的尽头就是农田竹园。

返回吧!边走边看,慢慢回。半路碰见龚琪,其他同行师友也陆续出来“赶集”了。我和龚琪交流了几句,便结伴而行。这样和镇子上人交流也能相互“支援”,不至于我一个费劲心机猜,他们的正宗四川话。

不知不觉,又转回到旅馆位置的三岔路口,继续向左行,没走多远,就看到了成片的水田了。我们又到了镇子边上。

忽然,路边成堆柴火,吸引了我们。乡亲们用不规则的柴火,随意摆布,或方或斜,或窄或款,没有高深的理论支撑,只根据生活需要,随形变幻,一幅幅自然率性的图案,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民间,乡亲们用苞谷、石头、石板,甚至石籽,随意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这就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边的柴火,引发了我们的兴趣,观察木纹,拍摄纹路细节,找个契合的地方,坐下,来一张与众不同的留影。

在三岔路口的另一岔口,有一个石头牌坊。上午十点多,兴章兄领着我们参观了这座石牌坊。牌坊是新,地方却是老的。

以前,这里有座古老的牌坊,“文革”中被毁。多年前,镇上的有识之士又募捐资金,重建牌坊。它象征着古镇的文化传承,也是古镇人精神的象征,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如同我们将要去的厚山,根植在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觉,这才是华夏文明不绝的根脉。

在兴章兄的讲解中,小镇的千年风云便如画图一般缓缓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哒哒哒,哒哒哒……”急促的马蹄,穿越时空而来,骑士速度极快,不敢停息,似乎从小镇的古道上穿越而过。

骑士,背负的不是军情,而是荔枝。不错,就是荔枝。

庙垭,这个古镇今天不大起眼,然而在千年前,却是大唐驿道上的一个节点。这个驿道,有个很优雅的名字“荔枝道”,曾是为杨贵妃运送荔枝的绿色通道。其传递速度,只不过比今天快递稍慢而已。

荔枝道,是这段唐代古驿道别名,或者是说一个“花名”。如同《水浒传》中的好汉绰号,一个“花名”,能充分表现出他们的个性和特征,让人一目了然。

这条古道由来已久,盛唐天宝年间,据说为满足杨贵妃吃荔枝的愿望,特意开辟的这条荔枝专运线。其实,它应该早就有,只不过为杨贵妃运送荔枝,进行过整修。把大唐江山的兴亡,推到一个女人身上,其实是一种悲哀。一个女人,承担不起,体制的问题。

荔枝道始于杨贵妃家乡(杨玉环是蒲州永乐人,郡望弘农华阴,其父杨玄琰曾任蜀州司户。他们曾长期在蜀州居住生活,杨贵妃十岁时离开蜀州。据说杨贵妃生长在四川忠县,属于涪陵郡。那里产荔枝,故杨贵妃吃的是四川荔枝。荔枝道起于涪陵。宰相杨国忠为其堂兄。)

荔枝道起于涪陵,止于长安,分为两段,一段就是鼎鼎有名的入川快捷通道——子午道,另一段就是经过庙垭的这条古道。这段古道起于涪陵,止于西乡县子午镇,接子午道。

这条古道,其实一直万源大山中盘旋,然后又穿越秦岭。据当地政府的调查:“当时产自四川涪陵的荔枝,自涪陵(妃子园)—垫江—梁平—大竹—达县—宣汉(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隘口、马渡)—平昌县(岩口乡、马鞍乡)—万源市(鹰背乡、庙垭乡名扬、秦河乡三官场、玉带乡、魏家乡)—通江县(龙凤乡、洪口乡、澌波乡)—再入万源市(竹峪乡、虹桥乡)—镇巴县,定远,越九龙砦(陈家滩)杨家河、司上、罗镇砦—西乡县子午镇,最后进入子午道,穿越秦岭,送达长安,全程1000多公里。”明清时,这条古道再度兴盛,为连接川陕的要道,商贸兴盛不绝于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全国共有1639个驿站,2万余快递小哥。当时,人们把荔枝装在竹筒中,一来能够保鲜二来能避免压坏。其实,这也是古代信函运送的常规,信件装入竹筒,两头密封。信使背在身上,骑马疾行,昼夜不停。

这里山大沟深,很多道路依悬崖而建,或为栈道,或为便道。为了保证信使的安全,靠近悬崖的地方还修建有拦马墙,以防快马冲下悬崖。

杨贵妃的荔枝究竟多长时间能送到长安?有人说三日,有人说是七日。其实这说的是最快时间和最慢时间。

唐代的速递业务是多么快?岑参的诗句:“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从咸阳到陇山大约是200公里,速递员一天就跑400里。在唐代,这个速度还不是最快的。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是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起兵叛乱的,6日后,在长安附近华清宫中的李隆基就收到了消息,两地之间相距3000里,每天传递速度达500里。

其实,唐代正常的信件传递,并不是很快。唐代,驿是日行六驿,一个驿站的距离大约是30里,这就是180里左右,传是日行四驿,120里左右。自然也有特事特办,比如赦书,这是免去死刑的文书,人命关天,自然要加快速度,要求一天300里。军情的传递就要疾如流星,比正常要快得多,一天五百里。

杨贵妃的荔枝,自然不能当做特急军情来对待,大概也就是中速,一天两百多里,完全能在三五日到长安。为此,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甫有诗“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今,在这条古道上,还留着诸多遗迹。人们实地踏访,从平昌县马鞍乡到万源市鹰背乡这段路上,拦马墙、饮马槽、关墙、衙门营盘等遗迹存在。有的地方,长长的石梯,厚厚的石板尽显历史沧桑和厚重。

3.庙垭,它是大唐荔枝道上,残存的最后古庙

庙垭,这个名字出现在清光绪年间。当时,住牟家坡的乡约苏香武倡议大家建一条“—”字形的合面街道与原关帝庙相接。此合面街位于皇城寨与火峰山之间的山垭,故命名“庙垭”。

名字虽出现在清末,但庙的来头却远不止于清末。这个地方的来历,似乎也和荔枝道有关。

庙在古代,或为政府机构场所,或为祭祀场所,或为寺院建筑。垭则是两个山头之间狭窄的地方,垭字从土从亚,“亚”意为“闭锁圈”。“土”与“亚”则表示“具有自然闭锁性质的地形”,就是山岳的鞍部。

这就奇特了,在山岳的鞍部,不大地方要建一座庙,究竟是什么庙,如此重要,非要修建在狭窄的鞍部。

我询问兴章兄,庙垭的庙在啥地方?于是,我们一行人便浩浩荡荡跟着兴章兄去看庙垭的庙。

庙不大,也不远,在小镇的另一头,也有人说在小镇背后山上。穿过小镇,走上老石桥,沿山路,缓缓而行,渐渐向上感觉快到山顶的样子,忽然边上有条小路,我便跟着大队人马走了进去。没几步,庙就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庙不大,只有一座大殿,上有匾额,写着“关庙”二字。这足以,表达庙内供奉着的神灵了。他就是威震华夏的关羽,民间俗称关二爷,庙则俗称老爷庙。关羽,义薄云天,名震华夏,忠义财于一体。丝绸之路、驿道沿线各个城镇,有庙必有关帝庙。这条古驿道也不例外。

庙的位置自然非常好。站在大殿前,远望苍山碧树,寥廓万里天,近观山下古镇历历在目。

“看看,这是什么?”原来大殿内,两侧放置的石头引起同行人的惊呼。大殿内,左右两侧,摆放着一些石头。其实,它们不是石头,而是一些石头雕像的残件。

“这是从大殿周围发现的,我们就放到殿内保存起来了!”一村民说。庙很朴素,但绝不简单。这些残存的石雕,透露出庙垭的不同寻常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仔细观察这些石雕,发现它们真的不同寻常。有个武士,虽然只剩的头部,但鼓起的肌肉,饱满的表情,雄壮的体魄……带着浓浓的盛唐气息。而从残存石雕推断,石像的高度起码在两米。

如此巨大的石像,带着盛唐气象的造型,它并不是一般寺庙所能拥有的。

在荔枝道上,人们发现了拦马墙、饮马槽、关墙、衙门营盘……那么,庙呢?庙在何方?

这些带着盛唐气象的石雕,告诉人们庙,应该就在这里?

荔枝,原本是普通水果,不料却因杨贵妃而声名远播,而传递过贵妃荔枝的古道,也由此千年著名。那些残存的石雕,让我想起了一句诗:“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

岁月沧桑,白云苍狗。千年后,那些残存的盛唐石雕,默默诉说曾经的风云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