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让军衔有人争军衔 毛泽东亲自指定他“不可不授上将军衔”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国防部驻绥部队指挥所上将主任兼绥远省政府主席、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董其武积极响应毛泽东提出的“绥远方式”,率领10万绥远大军宣布起义。
所谓“绥远方式”,就是有别于天津、北平方式的第三种起义办法,即毛泽东所称“有意地保存一部分国民党军队,让它原封不动,或者大体不动,就是说向一部分军队暂时的让步,以利于争取这部分军队在政治上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保持中立,以便我们集中力量首先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中的主要部分,在一个相当的时间后,例如在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之后,再去按照人民解放军制度将这部分军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毛泽东高度评价绥远起义。他说“如果我们不采用和平的方式,全部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也许我军会多付出几十万人的生命、若干城市的毁灭和无数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代价。……用绥远方式解决类似绥远地区的问题,能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这是好事情,对起义者,对人民都有好处。”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在董其武的请求下,中共中央将原绥远起义部队改编为解放军第23兵团,由董其武任司令员,高克林任政委,赴朝参加作战。
按照毛泽东亲自签发的中央军委命令,23兵团入朝的主要任务是修建泰川、院里、南市三个飞机场,并担负后方警戒。虽然没在前方参加作战,但23兵团照样面临敌人的狂轰滥炸。23兵团官兵的鲜血染满了机场工地……
经过3个月的努力,23兵团提前完成了修建三个飞机场的任务。
毛泽东获悉,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贺电:“二十三兵团入朝执行修建任务,虽在敌机连续轰炸阻挠下,终于超计划完成了任务,甚好。”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长也发来贺信,称:你们在抗美援朝打击侵略者的斗争中,建立了伟大的功勋。这一功勋,朝鲜人民永志不忘。
不仅如此,董其武和高克林等六同志被授予“自由独立二级勋章”各一枚。
1955年,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在评定军衔的时候,绝大部分解放军高级将领表现出高风亮节、主动谦让的高尚品质。
比如,毛泽东主动放弃“大元帅”军衔,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也纷纷表示,不参加评定军衔。彭德怀也多次表示,自己“并不需要这个牌牌,也够不上什么元帅”。许光达曾主动给毛泽东等军委领导写信申请“降衔”。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申请由上将降为中将。训练总监部军外训练部副部长孙毅申请由中将降为少将……
也有少部分人对授衔结果不满意。有人跑到领导那里,说自己如何劳苦功高,点着名要高级军衔;更有一个红军时期的老干部,在听说自己将被授予少将军衔后,竟公开地说:“我要把那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
毛泽东听到这些事,很不高兴,讽刺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当时,董其武被授予上将军衔。董其武知道后,认为给自己的军衔定高了。他写了一封信,委托杨成武交给毛泽东。信中,董其武诚恳地请求把上将改为中将,说,“起义前只是中将军衔,起义后能保持原职原衔,我就已经很感激党和毛主席了,没有任何理由再为我晋升军衔;……况且,许多建党、建军初期就参加革命的老战将、名将,只授予中将、少将……”
毛泽东没有同意。毛泽东对杨成武说:“他是有名的起义将领,根据功劳、贡献与资历,应该授上将军衔,谁有意见也不能降低,这是党的政策。但是你杨成武不同,你是共产党员,是可授可不授上将军衔的,而董其武则是不可不授上将军衔的!”
就这样,董其武与萧克等解放军高级将领一起,获得了上将军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