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军区边防1团15连,是一个长期在边防一线执勤的连队。从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中越边境事端多发,执勤任务很重,对军事训练抓得不紧,因此干部的军事水平低,组织指挥能力弱,连队的战术、技术动作差。1978年,干部在职学习只进行了4天,连队训练的内容和时间也不够落实。尤其是战术训练搞得少,连排攻防战术多年没有训练过。战前部队扩编,该连从生产部队补充了65名战士,技战术基础差。临战训练中,因为连队构筑工事,也只安排了3天时间进行单兵和班进攻科目的训练,而且时间和人员都不够落实。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第一天,15连奉命攻打越军那行公安屯,这里有武装公安约一个班的兵力驻守。
那行公安屯位于东路7号界碑西侧400米处,紧靠其营房的西北侧有一个小高地,高地上构筑有暗火力点和堑壕。在我军进行炮火准备时,越军大部分转移到小高地,只留下一个3人战斗小组在公安屯营房固守。当15连按计划向营房发起进攻时,除了遭到公安屯营房火力的正面阻击外,主要的威胁是来自于营房西北侧小高地的侧射火力。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应该边打边查明情况,根据敌情变化,及时改变战术,采取先夺取小高地,断敌退路,尔后再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全歼该敌的打法。
但是带领主攻排的副连长,由于长期在团后勤维修营房,很少参加学习和集训,指挥能力低,不会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运用战术,始终把营房作为攻击的重点,拚命攻击。结果,营房守敌利用有利地形与我军周旋,把分队压制在低洼地里,小高地之敌则在高处以侧射火力猛烈射击,致使我军两次冲击受挫,伤亡较大。直到我军炮火将越军营房和小高地突出部的工事全部摧毁后,该连乘势组织第三次冲击,才攻占了营房。最后由营房向小高地包围搜索时,发现敌人早已逃跑,结果是打了个击溃战。
此次战斗从6时40分开始,到13时40分结束,历时7个小时,仅毙敌1名,而该连却亡1人,伤15人,伤亡是敌人的16倍。
15连此次战斗失利,最为深刻的一条教训就是平时训练抓得不紧,要求不严,战士的战术、技术动作差。具体表现在:一是战斗队形密集。如2班在向敌发起进攻时,班长不懂得指挥全班采取疏开队形,互相交替掩护前进,而是挤在一起往前冲,结果被敌1枚手榴弹炸伤3人。二是不会利用地形地物。战斗中,有6人因为不会利用地形地物而负伤。如有个战士在转移位置时,明明有土坎可以利用,但他不会利用,偏要走开阔地,结果中弹负伤。
三是不懂在敌人火力下怎么运动。转移位置时不够灵活果断,跃进时不够迅速隐蔽,直着身子向前跑。如2班战士唐启杨,站着向敌人投了手榴弹之后,不懂得迅速隐蔽,而是站在那里看动静,结果被敌人一个点射打中牺牲。四是不会观察战场,乱打枪,不仅没有打中敌人,反而暴露自己。有的射手不观察战场,寻找目标,就无目的地乱打枪;有个机枪射手发射子弹几百发,还不知道敌人火力点在哪里;有的射手不注意隐蔽身体,不但消灭不了敌人,反而招致了不必要的伤亡。
15连的糟糕表现,可以说是1979年作战时,我军部分战斗连队的一个缩影。这些连队大多平时执行施工、营建、生产、巡逻任务,很少有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差,分队的技战术水平低。再加上临战扩编,补入大量新成分,连队战斗力并没有由于兵力的增加而提升。平时训练得不到保证,临战训练效果又不明显,导致连队军事素质差,这是我军伤亡较大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