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实习生 吴翼君

科普不只是传播知识,更是科学方法、科学道德以及科学精神的弘扬。

那么,科普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科学知识能以怎样的方式向公众普及?

未来不同领域的科普将走向何方?

9月13日,在2024年成都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中,“科普熊猫·蓉遇2024”推选活动的年度科普人物、年度科普图书、年度科普数字作品、年度科普活动、科学美空间五类成都地区科普典型奖项公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颁奖现场

据悉,“科普熊猫·蓉遇2024”推选活动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意在为进一步发挥科普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丰富优质科普资源供给,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的良好氛围。

现场,获奖嘉宾们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分享了自己及团队的科普经验、心得及未来设想。

年度科普人物:

以科普工作,

提升广大家庭口腔健康素养

萌牙山“皓齿”健康科普公益团队是本次年度科普人物的获奖团队之一。团队负责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授郑黎薇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这次能够获奖,既荣幸又忐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授郑黎薇

“荣幸的是,我们团队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忐忑则是因为,在预选阶段,我看到了许多同样在科普工作前沿奋斗的同仁,他们也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成果,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工作成绩。我们团队最终能够入选,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郑黎薇说道。

郑黎薇表示,目前,团队所关注的是“一老一小”的口腔健康问题,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口腔健康科普方面,希望能够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推广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健康理念,通过以预防为主的理念,提升家庭的口腔健康素养,同时也推动口腔健康科普工作的发展。

年度科普图书:

用趣味图文科普核技术知识,

让人们不再“谈核色变”

核技术是一个相对晦涩难懂的领域,但我们努力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呈现给读者。”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晓倩说道。她所在团队编写的《带你玩转核技术》入选本次年度科普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晓倩

李晓倩表示,在遇到晦涩的科学概念时,他们会尽量采用流程图、插图等更生动的表达形式介绍。而《带你玩转核技术》作为一本科普图书,他们在编写时也始终将科学性放在首位,力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准确、可靠的科学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晓倩在采访中介绍《带你玩转核技术》科普图书

例如,在制作图书插图时,李晓倩所在团队会与插画师紧密地合作。他们会先提出思路和大致框架,然后与画师一起进行反复的磨合和修改。对于插图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都做了严格的要求和把控,如插图的比例、色彩等都会进行反复的更改和调整,以确保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既有趣,又科学准确。

此外,李晓倩提到,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核技术和科学知识,让读者不要“谈核色变”,而是意识到核技术其实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均有广泛应用。例如泡椒凤爪、医疗用品、猫粮等制作的过程中,都会运用到核技术,以此来保鲜、延长保质期等。同时,他们也希望,书中的新知识和发现不仅能够让读者了解到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年度科普数字作品:

系列科普视频,

带公众走近大科学装置

“选择视频,首先是因为我们有大量LHAASO(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建设时期的素材,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图片、视频素材。在2021年时候,LHAASO建设完成,我们开始策划,希望能够通过采访和利用好现有素材,去还原建设期间有趣的故事,传递科学家精神,科普宇宙线相关知识。”

《我与拉索》系列科普视频是本次年度科普数字作品的获奖项目之一,谈到为何选择视频形式来呈现LHAASO相关科普内容,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的张木说道。同时他表示,视频的形式非常直观,能够让大众迅速地接受,“在观看的过程,观众就能感受到科学家的艰辛付出,在科学探索中不畏艰难,乐观积极的科学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HAASO(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我与拉索》系列科普视频发布后,在线上线下的传播非常广泛。张木与团队成员看到,很多观众都是通过这个系列视频了解到LHAASO建设过程,而视频也在很多科普日活动上播放过,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让他们很受鼓舞。

“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发布科学成果解读的科普视频,还将通过科普文章、科普活动的形式传播科普知识。我们还将继续组织专家进行‘宇宙线科学进校园’科普活动,面向中小学生传播科普知识,利用好我们LHAASO科普基地做好科普。”张木说道。

年度科普活动:

走进学校、乡村、社区,

提升民众应对气象灾害能力

据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团队成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团委书记刘琰琰介绍,中国地域广阔,气象灾害种类多且易造成巨大损失,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趋利避害显得日益重要。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活动,希望通过传播防灾、减灾、避灾、救灾等知识,帮助民众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打通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在刘琰琰看来,大学生志愿者在气象科普宣传过程中增长才干,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了解了民情社情国情,厚植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团队成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团委书记刘琰琰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于2007年发起,经过17年的实践探索,已发展成为由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全国30余所高校参与的全国性志愿者品牌活动,并被纳入共青团中央全国暑期三下乡活动专项。

刘琰琰表示,自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已有约23,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组成2500余支小分队,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到12000多个行政村,4000多所学校,600余家企业,发放2660余万份宣传资料,受益群众达1100余万人,活动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科学美空间:

打造高质量农业科普空间,

助青少年认识、热爱、投身农业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是本次获得“科学美空间”荣誉的科普园区之一。据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刘金涛介绍,在水稻科学园的运营过程中,他们旨在为访客提供丰富的科普体验。他们的科普方向主要有两大块:一是传承和弘扬袁隆平科学家精神,二是让更多人了解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科普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热爱并有可能最终投身农业,为中国农业的人才梯队作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成都分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刘金涛

采访中,刘金涛分享了持续提供高质量科普服务的园区运行经验。首先,他们设置了专业的课程,由专业的老师团队来制定,让传统的农业科研变得更有趣。其次,园区还成立了自己的运营团队,从环境、安全、科普场景打造等多方面进行专业运营。另外,园区对参与者体验方面有成套的体系建设,实现了流程化管理,“我们还在不断提升科普团队的服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以提高受众的接受程度,提升园区科普能力。”

展望未来,刘金涛团队希望通过努力,让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场景得以展现,激发孩子们对农业的兴趣,并将农业科普活动从杂交水稻扩展到整个农业领域,并融入更多的其他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