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难得君

毛泽东从未自称是第一个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人。

那么最早提出持久战的是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对东北发动了侵略,东北军未战而退。这一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公众舆论普遍高涨,呼吁抵制日货的声音此起彼伏。然而,蒋介石并未迅速对日宣战,他对中日之间的军事实力和装备差距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双方实力悬殊,如果日本封锁长江和沿海区域,中国可能难以维持。因此,他在日记中写道:“不可贸然而战。”这显示出他当时内心的矛盾和困惑,对于如何应对日本的侵略深感疑虑。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各方势力纷争的时期,蒋介石的实际控制范围仅限于沿海地区,他无法有效地调动和指挥全国各地的军队以抵抗日本的侵略。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蒋介石决策的难度和复杂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至1933年期间,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上将以及中国军事专家蒋百里先生进行了多次深入的抗战策略讨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逐渐明朗,他深刻认识到对抗日本侵略将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因此,为战争做好准备并争取更多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决定将都城迁至重庆,以更好地实施持久战的战略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蒋介石1933年和1934年的日记中可以窥见他对持久战的深思熟虑。他明确警告不可冒险一搏,因为那样的孤注一掷若失败,国家可能再也无法复兴。相反,他提倡“忍辱待时”,即要巩固后方,埋头苦干,以期在未来十年内洗刷今日的耻辱。

具体到实际行动上,比如在1933年初,当日军进攻山海关时,中国军队已在长城各口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4月12日,蒋介石发表演讲称:

“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他把我们第一线部队打败之后,我们再有第二、第三等线的部队去补充,把我们第一线阵地突破以后,我们还有第二、第三各线阵地来抵抗。这样一步复一步的兵力,一线复一线的阵地,不断地步步抵抗,时时不懈,这样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预计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

1933年,随着对持久战战略的深入思考,其轮廓逐渐清晰。这种战略强调后方根据地的重要性。蒋介石在详细视察了四川、云南、贵州和陕西后,对抗日战争的前景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规划。他最终决定:“以长江以南与平汉铁路以西地区为主要战线,并设定洛阳、襄阳、荆州、宜昌、常德为最后的防线;同时,以四川、贵州、陕西为核心区域,甘肃和云南作为后方的支持。”‘

然而,当时四川、云南和贵州均由军阀掌控,中央政府的命令难以直接执行。

于是,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共同策划了一个策略:“借剿灭共产党来收复西南”,并以剿匪为幌子,意图在西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他们进一步指示,“此策略只能暗中实施,不能公开,更不能让日本方面得知”。这意味着,他们故意引导红军向西南方向移动。当时,红军的力量已大幅削弱,仅剩下不到两万五千人,因此胡宗南的军队在对红军的追击过程中,实则是在“引导”红军行动,使其不断向西北地区前进。

红军长征期间,在胡宗南军队的“引导”下,他们翻越大巴山,进入川北地区。这一行动使得原本在地域上分散且实力不足的四川地方势力在面对强大的外部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四川督军刘湘因而陷入困境,最终不得不与蒋介石进行合作。作为交换,中央政府开始资助川军,并提供资金和武器装备,而刘湘则打开了四川的大门,允许中央势力深入其中。到了1935年1月,刘湘被任命为四川省的首任主席,这标志着四川正式成为中华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成功收复四川后,蒋介石的抗日立场显然变得更加坚定和自信。他明确表态:

“前时所以避战,是因为与敌成为南北对抗之形势,实不足与敌持久。自川黔剿共后,与敌为以东西对抗,自能长期难之。”“日本的手段,就是要我不能安心留在四川来指挥一切。我无论如何,驻在四川不动。无论局势如何危急,必须维持川、滇、黔的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国民政府在洛阳会议上正式确定了抗战的战略方向,即持久战,这一战略也明确体现在随后的官方文件中。1938年2月7日,蒋介石在武昌的一次重要演讲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战略思想:

“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中国需要时间备战,我会尽最大努力延后战争的爆发。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将在沿海地区做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最后在中国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支援,共同抵抗侵略者。”

1937年,著名的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发表了《国防论》,这部作品成为最早深入探讨持久战的专著。在《国防论》中,蒋百里详细阐述了对日战略,他强调利用空间来换取时间,通过持久的抵抗消耗敌人的力量,最终使日本疲惫不堪。他认为中国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智慧来应对持久战,这种方式能够切断日本的补给线,使其无法持续作战。蒋百里坚信中国终将取得胜利,并多次在给蒋介石的信件中提出相关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对持久战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上将以及蒋百里的影响。他们之间的深入讨论为蒋介石的持久战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思想随后被陈诚在《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一书中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该书于1937年11月出版,详细阐述了持久抗战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战局走向。书中的观点实际上反映了蒋介石的抗战策略构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在对抗战进行深入思考。他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该演讲生动具体,深入浅出地讨论了抗战的策略和方法,系统总结了中外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经验,并指出抗战是一场持久战。

毛泽东不仅阅读了《国防论》和《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还结合了全面抗战以来的实际经验和历史案例,为听众提供了全面的分析和指导。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论持久战》相较于其他两部作品更为人所熟知。

参考资料:

《蒋介石日记》,《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作者: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大参考》,作者:蔡仁照。《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作者:宋波。《抗战时期的蒋介石》,作者:江涛。《血战国民党军正面战场抗战纪实》,作者:胡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