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蚌直播”的骗局

“一刀下去,欧皇附体!恭喜这位宝宝,极品南洋金珠!”

直播间里,主播声嘶力竭的喊叫,屏幕上不断滚动的“牛逼”“上链接”弹幕,无不在刺激着你的神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珍珠,这个曾经带着古典优雅气质的珠宝,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直播间的“流量密码”。

你可能很难想象,曾经的珍珠产业,是一个多么传统的行业。

从祖辈传承下来的养殖技术,到几十年如一日的线下销售模式,珍珠市场就像一潭平静的湖水,波澜不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殖户辛苦劳作,利润却始终被中间商牢牢把控

但是,直播的出现,却彻底打破了这潭湖水的宁静。

“直播开蚌”,这个看似简单粗暴的模式,却精准地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想一下,只需要花几十块,就有机会开出一颗价值几百甚至上千的珍珠,这种“以小博大”的刺激感,谁能拒绝?

更别提直播间里主播卖力的表演和围观群众的起哄,更是营造了一种“全民狂欢”的氛围,让你不知不觉就掏空了钱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精明的商家深谙“消费心理学”的奥义。他们会在直播间里故意放出一些“托”,开出一些成色极佳的珍珠,让观看者误以为自己也能如此幸运。

更有甚者,会利用人们的“社交攀比心理”,将珍珠包装成一种身份的象征,让你觉得拥有它就拥有了朋友圈的“话语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可否认的是,“直播开蚌”确实给珍珠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据统计,2023年浙江诸暨珍珠的交易额突破了500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直播带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也正是这种狂热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还记得几年前的“天价珍珠”骗局吗?旅游景区里,那些号称可以开出极品珍珠的摊位前,总是挤满了跃跃欲试的游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花了大价钱,却只开出了一堆毫无价值的“残次品”。

“直播开蚌”的乱象,与当年的“天价珍珠”何其相似?由于缺乏监管,珍珠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商家为了牟取暴利,以次充好,甚至用淡水珍珠冒充海水珍珠,欺骗消费者。

更有甚者,会在开蚌之前做手脚,让你“稳赚不赔”,而你却傻傻地以为自己运气爆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随着珍珠骗局被证实,很多人即便是刷到开蚌直播间,也不再点进去。

就算是点进去,也只是看看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獒

藏獒曾经被吹捧成“东方神犬”,如今却沦落到无人问津,甚至沦为“土狗”。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来扒一扒藏獒从“神”坛跌落的始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说到藏獒,就不得不提它们的老家——西藏高原。

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上,藏獒作为牧民的守护犬,世世代代守护着牧民及其牛羊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獒性格凶猛、体型巨大,对陌生人有强烈的敌意,是看家护院、驱赶野兽的一把好手。也正因其战斗力强,藏獒在小圈子里一直享有“东方神犬”的美誉。

但在过去,藏獒价格并不高,而且受限于高原环境,在内地平原地区并不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獒的命运转折点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一个叫王占魁的人,嗅到了藏獒身上的商机。他带着电灯泡、收音机等“稀罕玩意儿”跑到西藏,换回了二十多条藏獒。

回到内地后,王占魁整了一个所谓的“中原藏獒研究中心”,开始大肆炒作藏獒的稀缺性和神秘性,将藏獒包装成“狗中贵族”,就是为了多卖点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真正将藏獒推上“神坛”的是马俊仁,这位曾经的“马家军”掌门人,将营销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将藏獒价格推向了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的运作下,藏獒身价暴涨,甚至出现了一条藏獒卖出4000万天价的疯狂景象。

在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藏獒市场,藏獒数量激增,价格泡沫也越吹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獒野性难驯、体型巨大、领地意识强,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并不适合作为宠物饲养。

随着藏獒数量的增多,咬伤甚至咬死人的事件频频发生,藏獒的“安全隐患”逐渐暴露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藏獒的“神话”彻底戳破。

再加上藏獒数量激增,供大于求,价格开始断崖式下跌。

曾经被炒作到天价的“东方神犬”,如今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甚至在一些地方,藏獒已经沦为“土狗”,被随意买卖、宰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癌神话: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这玩意儿一度被炒上天,成了“软黄金”,价格比黄金还贵。

90年代开始,它的价格就一路飙升,尤其是非典那会儿,更是被传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价格更是水涨船高,市场规模也跟着膨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看有利可图,许多商家立马就涌进来了。

冬虫夏草被包装成了“抗癌防癌”的神药,各种广告铺天盖地,市场需求被炒得越来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2007年,冬虫夏草的价格已经飙升到每公斤20万,连带着周边产品也跟着火爆起来,简直是“万物皆可虫草”。

不过,这“神药”的神话很快就破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专家站出来说话了:冬虫夏草其实就是一种普通的真菌,根本就没有那些神奇的功效,所谓的“抗癌防癌”纯粹是夸大宣传。

2016年,国家食药监总局也发布了消费提示,指出冬虫夏草的砷含量超标,存在安全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研究也证实,冬虫夏草中所谓的抗癌成分“虫草素”和“喷司他丁”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特殊功效完全是子虚乌有。

更打脸的是,研究表明,冬虫夏草中被吹捧得很厉害的“虫草酸”,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甘露醇,一种常见的甜味剂,这波“智商税”收割得真是毫不手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虫夏草确实含有一些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但这些物质在其他食物中也同样存在,而且价格更便宜、更容易获取。

与其花大价钱买冬虫夏草,不如均衡饮食,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食材,这才是理性消费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钻石

钻石,这闪耀的石头,曾几何时,它代表着永恒的爱情,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珍宝。

多少人为了它省吃俭用,甚至背负债务,只为在婚礼上那一刻的闪耀和承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比尔斯,这家来自南非的公司,深谙人性的弱点,将钻石与爱情捆绑,创造了一个价值千亿的市场神话。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语可谓深入人心,它巧妙地将钻石的永恒属性与爱情的永恒渴望联系在一起,在人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钻石等于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比尔斯利用强大的营销手段,在各种影视作品、杂志广告中植入钻石的形象,将钻石塑造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爱情的信物。

戴比尔斯通过垄断全球大部分的钻石矿,人为制造稀缺性,操控着钻石的价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深知,人们渴望拥有稀有的东西,而爱情,又是最容易让人失去理智的东西,两者结合,便能创造出惊人的利润。

真相总有被揭露的一天,随着人造钻石技术的成熟,钻石的“稀缺性”神话被彻底打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造钻石与天然钻石在成分和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肉眼难以分辨,但价格却只有天然钻石的几分之一。

这意味着,曾经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的钻石,如今只需几千元就能拥有,这对传统钻石市场无疑是巨大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人造钻石的冲击,传统钻石行业开始感到不安。

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护天然钻石的价值,比如强调天然钻石的“天然性”和“独特性”,推出各种证书和鉴定标准,但这些努力都难以阻挡人造钻石的崛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意识到,钻石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被营销出来的,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品牌和克拉数,而是更加理性地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对于他们来说,与其花高价购买一枚天然钻石,不如选择一枚同样闪耀的人造钻石,将省下来的钱用于更实际的生活所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

金融投资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