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宋与大辽虽然称兄道弟,但是又彼此防备。在关系建立的百年里,北宋与辽国不是没有过联姻的想法,但是都不了了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古代政治领域中,联姻一直都是两国外交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姻亲关系,维护两国友好关系,但是这种联姻关系的有效性需要看两国之间关系如何。

汉唐与外邦联姻,是汉唐作为主导者,外邦作为弱势,在关系的维系上主要是以汉唐为主,因此这样的联姻关系,就利益来说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北宋的政治局势与汉唐不同,北宋对外局势衰微,联姻所能带来的关系相对薄弱。

面对外族的侵扰,北宋为求自保只能通过缴纳税款,来稳定局势。弱势太久了,哪怕是胜利,对于北宋整体风气也没有一丝改变。就比如澶渊之盟,明明是胜利一方,可是北宋依旧需要赔偿大量岁款。

但是澶渊之盟之后,北宋与大辽缔结盟约,成为“兄弟国”,辽为弟,宋为兄。虽然后期又发展成了“叔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关系的缔结与和亲所带来的效果相差无几,而且基于辽国内政的因素,他们也不可能与北宋进行联姻,让带有外族血脉的孩子主宰自己的国家。

故而双方虽然有过联姻想法,但是都没有进一步实施的打算。

因此,北宋与辽没有联姻现象的出现,是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产生的。

01北宋与辽无联姻的政治因素

(一)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作为北宋对辽战争的重要节点,在北宋历史上占据重要一笔。北宋与辽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燕云十六州,此次战争长达25年,最终以北宋的胜利,辽国的求和为终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战争是胜利了,但是北宋皇帝赵恒及文官集团畏辽如虎,在谈判之中屡次退缩,只想着交钱了事,完全不顾武将的意见。对他们来说只要不割地,和亲或者交钱其实都无所谓。

在北宋的示弱,辽国有意退让的情况下,协定确立了宋辽两国的“兄弟”关系,并且以白河为界线划分两国边境线,此外,北宋还需要向辽国缴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并且开展互市贸易。

此次协定,促成了宋辽两国百年安稳。就结果来说,比之联姻所构建的关系网,用利益构建的关系链更加稳固,也更加长久。

(二)守内虚外

由于北宋最初的政权建立就是赵匡胤举兵反叛的缘故,在建国之后,赵氏王朝对于将领的领兵职权就把控得极为严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不提赵太祖“杯酒释兵权”,单就是上文提到的“檀渊之盟”就是因为宋真宗对于杨家的忌惮而否决了杨六郎决意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转而同意辽国的求和要求。

有个成语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对于统治者来说,军权掌握在外人手中,就是给予了他人反叛的机会。

因此才会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为了防止第二个“赵匡胤”的出现,皇室对于武将是列为假想敌而存在的。无论是杨家军还是岳家军都是如此。

守内虚外的原则就是打击武将集团,对于外部敌人保持忽视态度。因此,面对外族的强势态度,北宋统治者并不在乎,只要不是割地,那么无论赔偿多少钱都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宋真宗赵恒面对辽国的岁款数额可是明明白白说“太少”了的。

(三)辽国政权结构

辽国是以部落联盟为主的国家,以耶律与萧氏两族为首,两族共同治理辽国内政。对于辽国来说,无论权力双方如何斗争,辽国的皇后只能是萧氏一族。

因此,哪怕是对北宋提出联姻需求,辽国能够给予的位份也只有妾室。但是这种身份,对于皇室来说无疑是耻辱的,哪怕是为了皇室颜面来说,也不会允许公主和亲。

北宋曾经尝试过送嫁宗室女替代公主进行和亲,但是被富弼给否决了。这种想法哪怕不被富弼否决,提到辽国也是会被否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篇就说过宋辽虽是兄弟国,但是却互相防备。所以,辽国不会接受北宋提出的联姻申请,继而动摇辽国两族共治的方针。

02北宋与辽无联姻的经济因素

当时过于发达的经济体系使得北宋在外族眼中就是怀抱金砖的娃娃,而北宋上层阶级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荣光之中,面对外族的侵袭他们选择用“少量”金钱来解决问题,但是敌人从不因为你的友善而手软,他们只会觉得你好欺负。

游牧民族因为其经济作物多为牛、羊牲畜类,相较于地域博大的北宋来说经济主体匮乏,所以也就造成了外族经济薄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而,面对北宋的给钱行为乐见其成,甚至边境大多时候所遭受的侵扰只是因为外族没有钱或者资源而已。

而北宋因为农业、商业、手工业的有序发展,对于社会整体经济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再加之海上贸易所产生巨大利益,都使得北宋整体经济发达,面对外族打秋风的行为也就无所谓。

而且随着澶渊之盟的建立,北宋与辽国开展互市贸易,两国之间互通有无。在这种情况下,联姻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虽然北宋中后期,因为陷入与西夏的鏖战之中,国库严重吃紧。但是这并未影响,北宋开展“金帛外交”的决心。

03北宋与辽无联姻的文化因素

在两国关系中,因为文化因素而造成的混乱局面,相对于其他来说概率很微弱。文化因素只能影响权力者面对问题的第一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部分文官表达和亲想法的时候,皇帝第一时间是犹豫的,后期却又否定的原因。

(一)思想文化

了解宋朝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宋朝虽是儒学治国,但该“儒学”却是变了形的儒学,朱程理学的出现将女性地位压缩到了最低点。

而士大夫群体受到理学影响,对于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是轻视的。他们将女子作为维系两国关系的链接,严重打击了他们身为男子的尊严。

但是朱程理学出现于北宋中后期,且这个时候并没有作为主流思想进行传播,因此将北宋与辽没有联姻关系归咎于朱程理学是失之偏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话又说回来,文官集团深受儒家学术影响,对于与外族联姻本身就抱有异样看法。将公主送与外族联姻,就等于将他们的脸面丢到地上踩,这有违他们所受到的君臣观念。

(二)民族偏见

北宋自居“天朝上国”,对于游牧民族统称为蛮夷。认为他们都是没有开化的野兽,不懂礼仪、文化。

哪怕是辽国在北宋内部文书上也多是以蛮夷作为代称,这种轻慢是刻进骨子里的。其实“蛮夷”一词最初并不是作为蔑称而出现的,仅仅是作为对外族的一种称呼而已。

真正使其作为蔑称的是“五胡乱华”的发生。

五胡乱华对于中原土地的破坏力是不可想象的,在此期间中原人口锐减,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

自那之后,中原百姓对于蛮夷就有一种天然的仇视之感。这种仇视在北宋时期更是如附骨之疽,挥之不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北宋有志向的百姓来说,燕云十六州的丢失更是在他们心口捅刀子。故而在此情况下,联姻只会加大内部的声音,不利于统治。

参考文献

[1]覃旭.辽宋之间无和亲原因初探[J].北方文物,2020(3):5.

[2]熊鸣琴.北宋无和亲现象新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4(1):3.

[3]田志光,李兵.宋辽无联姻现象再解析[J].中州学刊,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