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水 调 歌 头·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又是一年中秋至。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秋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

它既是一年里气候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一个承载“思念”的节日。

虽然说如今传统的习俗已经淡化,甚至于消散,在很多人的眼里,它只变成了一个需要调休放假的借口。但是,在中国人的心底,它的那一份代表盼望“团圆”的情感还在。

在这个月圆人团圆的夜晚,不少家庭还是会选择围坐一桌,品尝着各式各样的月饼,有甜而不腻的豆沙,有香醇可口的五仁,还有创新口味的冰淇淋月饼,每一种都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大人们或许还会给孩子讲述着过去中秋的故事,那些关于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古老传说,在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仿佛穿越时空,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除了家庭聚餐,中秋之夜也是赏月的最佳时机。人们走出家门,来到公园、湖边或是山顶,抬头仰望那轮皎洁的明月,它如银盘般高悬夜空,洒下柔和的光辉,将大地装扮得如梦似幻。

有的人会用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分享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即使相隔万里,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山万水的温情与牵挂。

现在很多地方,还会组织起中秋诗会或音乐会,以诗词歌赋、琴声悠扬来歌颂这轮明月皎洁和美好,表达对家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在这样的氛围下,中秋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维系,它让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到那份独属于家的温暖和力量。

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秋节的庆祝方式或许会有所变化,但那份对团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是永恒不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对于回不了家“团圆”的人们来说,望月寄情就成了一种常规操作。尤其是古人,喜欢望月抒怀,表达自己的那一份“思念”之情。

古往今来,有关中秋望月寄怀的诗词多如牛毛。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莫过于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了,它被誉为“千古中秋第一词”。

在那轮皎洁明月之下,苏轼以超凡脱俗的笔调,不仅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清辉万里,更将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入宇宙人生的广阔思考之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不仅仅是诗人对时间流转的疑问,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寻。他渴望超脱尘世的束缚,与明月同辉,却又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感慨中,流露出对人间烟火的深深眷恋。

随着思绪的飘远,苏轼的笔触转向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仅是对弟弟苏辙的深情寄语,也是对所有分隔两地、心怀彼此之人的美好祝愿。

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里,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抬头望向那同一轮明月,心灵便能得到片刻的慰藉与相聚的温暖。

岁月流转,时代更迭,但《水调歌头》中的那份深情与哲思,却如同那轮永恒的明月,穿越时空的界限,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房。

在当今社会,虽然通讯手段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看似越来越近,但那份对家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依然如同中秋之夜的月光,温柔而坚定。

于是,每年的中秋之夜,人们都在仰望着那轮古老的明月时候,心中不由自主地默念着苏轼的词句,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共鸣与感动。

而《水调歌头》,也依旧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递情感与哲思的桥梁,让中秋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四十一岁,其时,他在密州。

早在两年前(公元1074年),他从杭州通判任上转赴密州上任时候,就想过道齐州与弟弟苏辙相会,却因公务繁忙未成行。

相隔不远,却难以相见。到公元1076年,兄弟俩已阔别七年,彼此均十分思念。

于是在这一年的中秋夜,苏轼在超然台上,欢饮达旦,想起已经七年没有见面的苏辙,思绪万千,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这首词出之后,令人耳目一新,开创了词史清旷词风,原来词除了婉约风,写尽男女缠绵和哀怨,还能这样来表达思念和情感。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最先萌芽于南朝时期,原为“胡夷、里巷之曲”(《旧唐书·音乐志》),初称“曲子词”,是配合乐曲词牌演唱的歌词,简单来说,是需要唱出来的,一直至晚唐、五代时期,它一直被视为“小道”而不能登大雅之堂。

是苏轼打破了人们对于词的偏见。他在密州对于词的创作,以“密州三曲”为代表(《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首开宋词豪迈之风。

这些词作不但创新了宋词的形式,拓展了宋词的内容,还突破了宋词的风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

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将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跃升为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抒情文体,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为宋词的发展和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于是,在宋人写《苕溪渔隐丛话》中有对此词的评价: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所以,这首词被誉为最美中秋词,成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而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秋词,全篇弥散思念,带有一种清旷又豪迈的离情,也在告诉人们,人生离别是常态,盼重逢却是永恒的主题。

每到中秋,月光如洗,洒满人间每一个角落,苏轼笔下的那份思念,也仿佛穿越时空的界限,轻轻触碰着每一个孤独旅人的心弦。他借明月之辉,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与乐观。

在这轮圆月之下,不仅是个人的情感寄托,更是对人间温情与希望的共同向往。同时也表达出了很多人对于“重逢”的渴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哪里有什么十全十美?苏轼以哲人的眼光,洞察了生命的无常与宇宙的奥秘,告诉我们接受并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欢愉,同时也应坦然面对每一次离别的哀愁。

这种态度,让《水调歌头》不仅仅是一首中秋词,更成为了一种生活哲学,激励着人们在面对人生种种境遇时,都能保持一颗平和而坚韧的心,还有一份淡然从容面对的心态。

于是,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或许也会抬头望向那轮皎洁的明月,心中涌起的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小情小爱,更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重逢的美好憧憬。

苏轼的诗词,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让人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即便遭遇风雨,也能心怀希望,勇往直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如此,中秋之夜,不仅是对过往团圆时刻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美好相聚的期许。

不妨带着这份思念与希望,继续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

今年很多地方下雨,可能看不到中秋这一轮明月。不过也不要紧,可以读读这首诗,感受一下怎么面对“此事古难全”的豁达心态吧。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