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派人劝降,施特默尔曼上将说:“军人就该战死沙场!”年近60的德国上将,端着长枪给士兵断后。德军士气大振,居然有4万人突围成功,然而施特默尔曼上将却战死了。

1944年初,乌克兰土地的上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这里即将发生惨烈的切尔卡瑟战役,无数的德军会命丧他乡,其中就包括最高指挥官11军军长施特默尔曼。

施特默尔曼是德军中军功累累的一位将军,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他率领的军团被苏联红军包围,并且敌众我寡,双方悬殊巨大。

苏联红军的参战士兵有50万之多,并且还有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施特默尔曼虽然也带领了德军战斗力最丰富的装甲士兵,但人数仅有6万,根本就不是苏联红军的对手。

德国的领导人希特勒得知此事后,认为被苏联围困是“耻辱”,下令施特默尔曼要严防死守,绝对不能给苏联可乘之机。

为了能打破这次困境,曼施坦因率领德军进行了急行军,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救援施特默尔曼的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行军的途中,这支部队遭到了苏联的突袭,伤亡惨重,已经无力再前去营救。

而施特默尔曼所带的六万军队,正在一步步的被苏联“包饺子”,若是再在原地等待救援,等来的只有全军覆灭这一个结局。

在战争正式打响前,施特默尔曼还有机会搭乘飞机离开。但施特默尔曼深知,主将一旦离队,这只军队便再无能力和苏军抗衡,毅然的选择了留下,和士兵们一起同生共死。

施特默尔曼立刻进行了突围的详尽计划,要尽可能用最少的伤亡,掩护最多的德军突出重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苏军已经把周围围的像铁桶一般,要想离开包围圈绝非易事。

施特默尔曼命令一个军团率兵突围,用命在苏联的防卫线上撕开一个口子,好让剩下的三个军团能够暂时逃离苏军的炮火射击范围。

而身为最高指挥官的施特默尔曼,决定亲自指挥殿后部队。这是和苏联红军的生死之战,施特默尔曼理应在全军的保卫下安全离开,但他却选择手持长枪,为战士们守好最后一道防线。

“我老了,就算回去也没什么用,你们还年轻,还有家人和朋友在等着你们!”

面对这苏军的炮火和子弹,六旬的施特默尔曼架起了长枪,用生命护卫身后的德军士兵。

而奉命突围的德军心中都憋着一口气,他们的身后是军长施特默尔曼,为了不负他的谋划,这一次突围,只许胜利,决不能再调头回去。

伴随着苏联猛烈的炮火和炸弹,德军用近万人的代价,冲破了苏联红军的防线。但横在他们面前的,是难以跨越的大河。

身后是紧追不舍的苏联红军,眼前是深不见底的河水,仿佛进退都难逃一死的命运。

抱着必死的信心,德军士兵众志成城,用身体筑成了“人墙”,由懂水性的士兵带领,“强渡”大河。在渡河的过程中,不少士兵或被淹死,或被河水冲走,也有不少被赶来的苏军击中,鲜血几乎要染红整片河水。

最终德军有四万人渡河,打破了苏军的封锁,得以向故乡德国退去。

这一仗几乎可以算是个奇迹,从几十万苏联红军手中逃脱,甚至还有机会回到德国。这一切都得益于施特默尔曼的精心谋划和他为六万德军“殿后”的必死之心。

在德军突出包围之时,施特默尔曼身中数枪,最终一个炮弹在他身旁炸开,无数的弹片向他的身上袭来,这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倒在了战场之上,但手中握着的Kar98k步枪,至死仍未松手。

在战后打扫战场之时,苏军大将科涅夫发现了施特默尔曼的遗体,他的身上血迹斑斑,但军功章仍然熠熠生辉。

科涅夫大受震撼,一位将军竟然为普通士兵殿后,他原本有机会回道祖国。科涅夫亲自鸣枪为施特默尔曼下葬,并且在墓前立下了一块大理石碑,上面刻下了“愿炮火在此永歇”。

世界和平是众望所归,在各国用战争进行“博弈”的过程中,最受伤害的,永远是普通的百姓。

参考资料:《地狱之门:切尔卡瑟战役1944.1—1944.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