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雷海潮认为,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两个允许”的政策要落地,第二句话是“做好三个结构调整”。

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会上介绍了当前卫生健康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当前多项重点工作的进展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每年本科以上医学毕业生超50万,

以药养医”旧机制已不复存在

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保障和改善提升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点任务。

“我们历史性地破除了以药补医、以耗材补医的旧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新的运行机制,公立医疗机构的收入从原来的三个渠道,变为政府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收费两个渠道,依靠药品和耗材来补偿医疗服务的旧机制已经不复存在了,公益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对于公立医院更好发挥作用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雷海潮说。

医疗人才培育方面,雷海潮表示:现在每年的医学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数量超过50万,也为我们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现在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总的工作人员数量已经达到1523万,这是2023年底的统计,专业技术人员已经达到1248万,这个服务体系也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到明年年底,

90%以上的县要建立县域医共体!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试点与全国统一行动。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数量已经发展到2171个,推进速度符合预期,并有望提早实现预期目标。

县域医疗卫生机构也在大力帮扶城乡基层,形成了“一级帮一级、上级帮下级”的良性互动局面。截至2023年底,我国免费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已经超过8万人,为农村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当前,90.9%的县已经实现了县级医院派驻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服务的全覆盖,派驻人员的驻守服务时长原则上不少于半年,而且要定期轮换,以保证乡镇卫生院有足够数量、足够能力的专业人员为老百姓提供服务。

此外,巡回医疗、远程诊疗等方式已经在县域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根据监测,“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方式已经覆盖了三分之二的乡镇卫生院,并形成了有效的发展路径与推进措施。

根据计划,到明年年底,90%以上的县要建立县域医共体,紧密程度要有新提升,实现上下级机构的协同度更加良好、信息更加融通、人员交流更加频繁,使得基层服务能力与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和改善。

加快区域均衡布局和医疗服务同质化

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与分布不均衡是一个全球共性问题。我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第一,扩充优质医疗资源的规模和容量

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三个层面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先后设置了13个专业的国家医学中心,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1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通过多层次建设,我国医疗资源以及服务能力有了明显的跃升,在东、中、西部之间分布更加均衡。

第二,着力下沉优质医疗资源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推动了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使得优质医疗服务能够送到基层老百姓身边。日前启动的44所委管医院巡回医疗工作,首次实现了在年度巡回医疗当中,国家委属委管医院全覆盖。此外,根据统计,在临床重点专科新增建设项目中,40%的项目设置在省会以外的城市,体现了为均衡提供医疗服务所作出的政策安排。

第三,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当前,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已经达到3340所,每年提供的互联网诊疗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对医疗服务形式提供了有力补充。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将在国内9个城市试点推进外资医院设置工作,为这9个城市的营商环境与居民就医选择提供更多支持。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突出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内容与形式更加多元化,服务层次更加清晰。

怎么能既保障公益性

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对于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作出明确部署,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与学习贯彻。

第一个方面,要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

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

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力量,在医院的具体管理、发展理念、宏观规划和政府投入等方面,都要突出公益性。

第二个方面,

要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何谓“动态调整”?

雷海潮说,就是要根据当地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老百姓医疗服务需求的变化以及财力的变化,动态调整公立医疗机构应该设置多大规模,应该保证多少工作人员。

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动态调整标准,各地应该落实好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有关工作,使有资质、有能力、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得到编制保障,安心从事为老百姓服务的医疗工作。

第三个方面,

要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

当前,价格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医保基金筹资水平变化、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节省的费用空间以及医学技术新的发展趋势,把已经证明临床有效的、得到专业认可的服务项目和技术,及时纳入价格管理和医保支付范围。另外,对于一些长期偏低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在医保基金和老百姓可支付的限度范围内进行必要调整。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以多元支付为主体的医保支付体系,支持技术发展、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

第四个方面,完善公立医院薪酬体系。

薪酬制度改革应确保“两个允许”的政策落地,并“做好三个结构调整”。

“两个允许”意味着有关部门在核定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绩效工资时,要把总量核准,要动态调整,使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与经济社会和物价水平的变动相同步,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鼓励优劳优得、多劳多得。

“三个结构调整”包括:

第一个结构调整,公立医疗机构要坚持把公益性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缩小公立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绩效工资水平差距;

第二个结构调整,坚持公益性的要求,逐步缩小医疗机构内部不同专业、不同科室之间薪酬待遇差距,使儿科、病理、精神卫生、麻醉、全科、产科等相对比较短板弱势的专业医务人员的收入待遇得到改善;

最后一个结构调整,要按照公益性的要求,逐步提升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中固定收入所占比例,适当调控灵活收入奖金部分的比例,使之更加符合公益性的定位,鼓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多钻研技术,多提供良好服务,而不是简单地把个人收入与创收能力相挂钩。

此外,维护公益性,还要加强综合监管,严控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使老百姓有相应的支付能力,使医保资金更加稳定、安全、可持续。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建立了医院巡查、处方点评、中医药辨证施治等制度。另外,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监测分析诊疗服务行为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引导医疗服务更加有质量、有效率,更加节约资源和费用。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落实完善以上工作思路和初步考虑,持续提升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调动和保持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综合监管,使公立医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

来 源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