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科学设定了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迈出重大步伐。同时要看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和全球性挑战仍不容忽视,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改革的驱动作用,破除阻碍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以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过去,一些地方简单“以GDP论英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实践证明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首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握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只有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冲破传统发展思维束缚,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力量。一方面,改革有利于激发绿色发展活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任重道远,产业结构高耗能、高碳排放特征依然明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状况仍将持续。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破结构性障碍的制约,加快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持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改革有利于破除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经过新时代以来的改革创新,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但也要看到,降碳、能源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与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尚有不适应的地方,必须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把握内在规律和重要原则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需把握其内在规律和重要原则,运用科学方法,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
不断推进制度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等生态文明制度框架,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一系列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必须一以贯之,要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然充满艰辛、未知和风险挑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大胆试验、大胆突破,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注重系统集成与突出重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以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既要整体考虑、全局把握、协同推进,把系统观念贯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过程,促进改革目标相互兼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政策取向协同一致,又要找准主攻方向,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围绕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多实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受益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必须以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改革实效的重要标准,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还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落实各项重点任务,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促进形成绿色空间格局。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健全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各类空间的功能定位和开发保护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和协同转型。
建立绿色低碳经济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培育和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广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技术和产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推广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绿色办公。
健全“双碳”工作机制。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推动交通结构转型升级,协同推进交通运输减污降碳。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
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健全绿色转型财税政策,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积极发展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创新和优化投资机制,深化电力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阶梯水价等价格政策。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工作。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和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强化绿色科技创新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运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强化生态环境领域技术与信息、生物、材料等变革性技术的交叉融合创新。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再造、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完善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夯实绿色转型智力基础。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胡 军 作者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