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序言

中秋节是中国几大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红楼梦》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书中对中秋节当然也不会放过,在第一回就写到了中秋佳节,贾雨村与甄士隐的对谈,并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在故事发展的中后期,也写到了中秋节,并且在其中安排了重要的情节。

今天是中秋节,我们就来聊一聊《红楼梦》对中秋节的描写及其寓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中秋节的传统与《红楼梦》的描写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人类对月亮的崇拜,自古以来便是团圆、丰收的象征。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中秋节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清代贵族家庭的节日习俗,更通过这些细节揭示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和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

1. 中秋习俗的细腻展现

《红楼梦》中对中秋节的描写,首先体现在节日习俗的细腻展现上。

例如,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贾府在中秋节前一日便开始准备,西瓜、月饼等节日食品一应俱全,准备分派送人。

中秋之夜,贾府更是张灯结彩,焚香秉烛,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贾母带领众人在月光下祭拜,祈求家族平安,这一场景生动再现了清代贵族家庭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2. 月饼与美食的丰富多样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重头戏,在《红楼梦》中也被详细描写。小说中提到,贾府中的月饼不仅有新请的厨子做的,还有宫廷秘制的“内造瓜仁油松馕月饼”,其制作精细,口味独特,令人垂涎三尺。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奢华,也体现了中秋节美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中秋节的悲凉氛围与贾府衰败的预兆

然而,《红楼梦》中的中秋节并非全然是团圆和欢乐,更多的是一种悲凉和不祥的氛围,预示着贾府的衰败和人物的悲剧命运。

1. 宁国府的异兆

在第七十五回中,宁国府的中秋赏月之夜出现了异兆。墙下传来的长叹之声和祠堂内槅扇开阖之声,让人毛骨悚然,预示着贾府的衰败和列祖列宗的不满。

这一情节不仅为贾府后来的抄家埋下了伏笔,也深刻揭示了贾府内部的不肖子孙对家族基业的败坏。

2. 荣国府的家宴尴尬

荣国府的中秋家宴同样充满了尴尬和悲凉。由于家族成员众多,但真正能够团聚在一起的却寥寥无几,场面冷清,气氛沉闷。

贾母的叹息声更是透露出对家族人丁不旺、一代不如一代的无奈和失望。这种团圆宴却不团圆的情景,无疑是贾府衰败的又一预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吹笛曲的悲怨

中秋之夜,贾母命人吹笛助兴,然而笛声却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充满了悲怨之情。贾母听后不禁堕下泪来,众人也感到凄凉寂寞。这笛声不仅是贾府衰败的悲音,也是人物命运多舛的写照。

4.中秋对诗,一语成谶

贾府在中秋之夜举行盛大夜宴,家人团聚,赏月吟诗。同为父母双亡的林黛玉史湘云同病相怜,以诗遣兴,即兴作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等佳句,体现了她们的才情与悲凉身世之感。

随后,她们的“一个道姑朋友”妙玉又加入其中,续了《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的后十三韵。

三才女中秋对诗这一情,可以说是贾家由盛至衰的转折点,诗中的悲凉句子,也预示着她们宿命中的劫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中秋节的象征意义与小说主题的深化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描写,更是小说主题深化和人物命运揭示的重要载体。

1. 团圆的象征与现实的反差

中秋节本是团圆的节日,但在《红楼梦》中,贾府的团圆却充满了尴尬和悲凉。

这种团圆与现实的反差不仅揭示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也预示着整个家族的衰败和灭亡。这种反差不仅加深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也深化了小说对封建社会衰败和人性弱点的批判。

2. 月亮的意象与人物的命运

在《红楼梦》中,月亮常常与人物命运联系在一起。中秋之月更是成为了小说中感人场景的重要背景。

例如,黛玉、湘云、妙玉三美在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的场景就发生在中秋之夜。她们通过联诗表达了对家族衰败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伤。而月亮的圆缺变化也象征着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命运的起伏不定。

3. 节日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

《红楼梦》中对中秋节的描写还体现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例如,祭月仪式不仅是对月亮的崇拜和祈求家族平安的象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而猜灯谜、做月饼等传统习俗则展现了清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不仅是一个节日的描写,更是小说主题深化和人物命运揭示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中秋节习俗的细腻展现、悲凉氛围的营造以及象征意义的挖掘,曹雪芹成功地揭示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和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