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节日能回家团聚,我非常开心。
但是和闺蜜聊天时,她却一脸愁容,说自己每次回家过节,都很烦躁、焦虑。
我问她原因,她说因为每次回家,总会有那么几个特别“关心”自己的亲戚,问一些让人很尴尬、很为难的问题,不回答又怕被说没礼貌。比如:
“你今年都30了,该考虑考虑结婚了吧?”
“你是不是太挑了啊?要不我给你介绍一个?”
“今年赚得有没有去年多?没有的话,还不如回来考个公务员?”
这种“逼问”式的关心,确实挺令人窒息的。
我想起前段时间频繁登上热搜的“断亲”一词,用来形容现在的90后、00后与亲戚之间的联系,存在客观弱化的现象。
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正式声明断绝亲戚关系。
虽然造成“断亲”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亲戚的“过度关心”,肯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亲戚间正常聊天和表达关心,本没有问题。
但过度关心,其实是一种“控制欲强”的表现,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影响他人的心情,也容易造成关系的破裂。
你也有“过度关心”你的亲戚吗?该如何应对这种亲戚呢?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
遇到“过度关心”你的亲戚,如何“快速又不失礼貌”地堵住对方的嘴?
中秋回家团聚,本应是一个很温馨的场景,可真遇到“过度关心”自己的人,相信没有几个人能笑得出来。
网友小莉,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相关经历:
“之前过年回家,遇到了一件让自己特别不舒服的事情。”
因为在深圳工作,放假后她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才回到家。
亲戚们知道她回来了,因为平常太少见,都很热情地去她家做客。
然而对于和亲戚聊天这件事,小莉显然招架不住:
“是不是找男朋友啦?多大了?”
“你男朋友家哪里的,有没有房?”
“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父母怎么样?”
“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彩礼多少?”
很不巧的是,小莉刚和相恋2年的男友分了手,心情糟糕到极点。
当亲戚们不厌其烦地“逼问”时,小莉再也忍不下去了,直接板着脸起身离开,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任凭她爸妈怎么喊都不出来,气氛很是尴尬。
等亲戚走后,小莉又陷入了自责:
“是不是自己太小气、太没礼貌了?”
“为什么我会这么反感?这种心理是正常的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自然的“隐私防御机制”,即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
在家庭聚会中,这种机制常常被打破,家人间的聊天似乎让隐私变得更加脆弱,而亲戚们却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过度的关心,是对他人最大的不尊重。”
过度关心的背后,有时隐藏着别样的意图,让人感到压力重重。
同事小明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产生了抑郁情绪。
放假回家后,他被亲戚们一再追问工作和生活状况。每一次的打探,都如同一把尖刀,刺痛着他内心的脆弱。
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位远房亲戚好奇地问:“听说你最近换了新工作?”
小明微微一笑说:“是的。”
一个简单的提问,却引发了其他亲戚的一连串“关心”:
“具体做什么的?”“薪水涨了吗?”“年终奖发了多少?”“能做长久吗?”
“还可以啦。”小明试图以轻松的语气应答,但亲戚们似乎并不满足于此。
TA们开始深入追问一些更为私密的问题,比如几年可以升职?有没有合适的同事可以做女朋友等等。这让本就心情压抑的小明,直接炸了:
“我过得怎么样?跟你们有关系吗?管好自己吧!”
显然,这种过度关心已经侵犯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
你的厌烦,是在守护自己的边界。
如果你感受到了不舒服,产生了焦虑和恐惧的情绪,那不是你的错,不要自责。
所以说,年轻人和亲戚之间的心理隔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过度关心”导致的。
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言:
“太过的关心是对他人自主权的侵犯,会让人感到压迫,最终导致心理的隔阂。”
“断亲”的背后,并不是年轻人情感冷漠,而是没有人愿意被长辈打着关心的旗号,对自己进行不平等的说教。
朋友吉安有一次回家,某位平时关系不错的亲戚,问她在外打工辛不辛苦,需不需要帮忙,说自己有人脉。
结果在工作中本就受了委屈的她,情绪犹如开了闸一般,哗啦啦地把苦水都倒了出来,以为亲戚会给她出主意。
没想到,亲戚听完她的话,便开始分享 “正能量”:
“这种大环境下做什么都不容易的啦!一定要心态好,正向思考,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她顿时明白了,原来亲戚根本没有要帮忙的意思,反而表面上是关心,实质上是否定与批评,还唱高调,废话一堆。
更可气的是,不到一天时间,很多亲戚都知道了她的情况,说风凉话的比比皆是。
她这才明白,这种人就是先给人假的希望,等到别人上钩,再用“正能量”来批判别人,顺便否定一下。
关心,分为2个不同的类型,一定要注意区分,避免陷入两难的境地。
1、真的关心
出于真心的关心,是愿意倾听的,是包容的,是发自内心的。
心理学的“镜像神经元”理论这么形容:
当我们感受到他人真诚的关切时,我们的大脑会镜像对方的情感,产生一种共鸣和感激之情。
比如朋友小刘上次回家,一位堂叔问到他的近况,知道他过得不如意后,眼中充满关切,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年轻人还有机会,不要紧的。”
“你遇到的情况,我也遇到过,你可以试试这样处理……”
真正关心你的人,会在你需要帮助或支持时,提供实际的建议和协助,而不仅仅是追问和打击你;TA们的关心是全方位的,不仅停留在言语层面。
关心是为了与你分享感受,而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2、过度打探
表妹小芳之前回娘家,被亲戚们不停打探家庭状况和个人隐私:
“今年你们小两口挣了不少吧?”“新买的车多少钱?”“啥时候要二胎?”……
这种过度打探,可能是因为TA们更关注于获取信息,而非真正的情感交流。
过于具体的问题、过于好奇的眼神和紧张的表情,都可能是过度打探的表征。
若亲戚只关心你的私人事务,而不表现出实质性的回应和支持,通常就是过度打探的信号。
这些人的表现,可能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心理卷入程度过高”:
即个人在心理上与环境的关联程度过高,过度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响的心理情绪。
而在“心理卷入程度过高”的原因分析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解释是:
TA们本身具有不自信的特质,想通过了解别人过得好不好,来自我安慰。
或许你会发现:那些过得越不如意,或者自认为比不上你的人,越会来“过度关心”你。
你唯有区别出真关心和过度关心,才能更好地应付自如。
对于亲戚的过度关心,总有种隐私被窥视的感觉。
那么,该如何应对过度关心你的人,保持好心情度过这个春节呢?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三个方法:
1、清楚对方的动机是什么
关心本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行为,适度的关心会让我们感到温暖,而过度的关心则会让我们感到痛苦。
如同我们喜欢吃某种食物,在已经吃饱的情况下,朋友或家人让我们再多吃一些时,我们只会本能地排斥,甚至会心生厌烦。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其动机,发现动机后便能更好地应对。
过度关心,隐藏了一个人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同事圆圆有个阿姨,尤其关心她的恋爱情况,总是打听她对象的收入、家庭等情况。
原来这位阿姨有一个和圆圆同龄的女儿,她一直将自己的女儿和圆圆进行比较。
因此,阿姨的过度关心,其实是出于“攀比心理”,她想在对比圆圆和自己女儿的过程中,寻找优越感。
2、明确自己的边界,及时打住
边界就像房间的大门,若不懂得维护,他人便有可能肆意侵犯,即便你怒火中烧也无可奈何。
在感受到他人的过度关心时,我们需要明晰自己的边界在哪,及时关闭这扇大门,守护好自己的隐私。
你可以在自己内心确认好:自己需要维护哪些隐私?哪些可以分享、哪些不可以?这件事说了会不会带来更多烦恼?
一旦发现有人侵犯了自己的边界,可以通过转移话题,或找个诸如“需要帮忙做家务”的借口巧妙脱身。
3、对于故意打探隐私的,直接拒绝
如果有人故意打探你的隐私,并在你明确地表达了不想说的情况下,依旧追问到底,甚至使用各种激将法、人情大法,想逼你说出来。
这时候,如果你拼命证明自己并不是对方说的那样,就很容易进入对方的圈套。
心理学中的“自我保护原则”告诉我们:
在面对明显的侵犯时,直接拒绝是最为有效的做法。
这意味着无论对方使用何种手段,你都要坚定地拒绝回答这个问题,明确你的边界,让对方知道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直接拒绝强硬的打探者,是一种健康的自我保护机制。
这不仅有助于维护个人边界,还能避免被对方打击和贬低,影响到自己的情绪状态。
面对打着关心的旗号,来侵犯我们的隐私和边界的人,哪怕对方是亲戚、是朋友,也要坚守原则,不要害怕发生冲突。
回家过节,本是一件充满期待和高兴的事。
尽管与亲友相见,可能会面临一场无法避免的“灵魂审问”,但因此让回家过节变成一件焦虑的事,是不值得的。
只要我们学会区分真正的关心和过度的打探,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人,保护好自己的边界,“回家过节”就仍然是非常美好的4个字。
回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好奇心和期待,而是一场与家人相拥的庆典。
用心经营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让每一个回家的瞬间都温馨而快乐,如此,才是回家的意义。
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开心回家,幸福团聚。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青允,用文字激励自己,同时温暖身边人。
编辑:一颗多肉、Jessica
图源:unsplash
隐藏着恶意动机的关心,让人感到压力重重。
如果你也时常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感到困扰,想要守护自己的边界感却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为你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耐心地聆听你的苦恼,帮助你分析关系难题,建立健康的边界。通过心理咨询,你能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受,给自己更多的尊重和关爱。
为了鼓励更多人体验心理咨询,壹心理推出了半价咨询优惠活动。原价¥400~1000的心理咨询,首次下单低至¥200/次!
点击下方海报,立即预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