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原子弹与苏联参战的双重影响

提到日本投降,很难不联想到广岛和长崎上方挥之不去的“蘑菇云”。

1945年,美国从天而降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一强硬举动直戳战争的神经,既缩短了战火纷飞的二战历程又成为推动日本投降的关键。因此西方学术界心中认为是“原子弹划止了战争!”。

但当我们现在对历史细节进行回溯,会发现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庞大驻军中颇有势力。并不是会想要"无条件投降"的军国主义者,依旧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获取有利条件。那么是什么引导日本转变立场选择无条件投降呢?最终转变点究竟是不是原子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原子弹的影响

1945年7月16日,历史见证了世界首颗原子弹钚弹实验成功,作为拥有首颗原子弹的美国,自然涨了不少国际地位。专家们对钚弹巨大破坏力多次重申,并预估核爆后会产生长期放射性影响。然而即便面对此类风险,美国却依然选择使用原子弹作为对付日本的策略。

十天后《波茨坦公告》由美英中三国联合发布,但未获得日本的响应。对于杜鲁门来说,他提倡使用原子弹的理由主要有三个:了解原子弹的实效性;展示力量以压制苏联,从而增进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最后是减少美军伤员数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6日广岛这片土地迎来了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的引爆,并引发了大规模人员伤亡,“胖子”紧随其后,于8月9日落在长崎。

即便原子弹威力巨大,但却不能打消美军对日本投降的想法,因此加剧了对日本本土的轰炸行动。1945年东京地毯式轰炸事件中,日本人员伤亡数目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参战的影响

当时仍旧处于《苏日中立条约》的有效期内,日本寄希望于苏联调停。然而,美国原子弹投放之后,在紧迫性意识驱使下的苏联,提前参战,并于8月8日迅疾击溃关东军。自此之后,苏联作为最后一个潜在支持日本的角色也彻底破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于困境的昭和天皇在8月9日接受《波茨坦公告。虽然一些军官试图阻止投降,但“终战诏书”还是如期发布了。八月十五,《波茨坦公告》被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接受,并拉开无条件投降序幕。

1945年9月2日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的,见证了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14年血战之后,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但背后盘根错节的因素无法忽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方因素促成日本投降

原子弹被很多人视为是日本选择投降的决定因素,但事实要复杂得多。关键角色其实是苏联的参战。自1945年7月26日两颗原子弹爆炸完毕后,美国便不断的派飞机到日本上空播报《波茨坦公告》,但对此日本表现的态度消极。直到苏联在8月8日对日本宣战,这才摧毁了他们顽抗下去的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二战的爆发还是源于一战的遗留问题。《凡尔赛条约》背负沉重的债务,使得德国在困局中挣扎。对此德国只能运用了民众的不满情绪作为发动战争的策略。由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构成的轴心同盟,展开了一系列侵略活动。

进攻我华夏之地以及南京大屠杀等惨无人道行径正是日本采取的手段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德国势力庞大,欧洲半岛几乎尽在掌控,然而最终在苏联手中受挫。为了获取更多资源德国多次入侵苏联,使得美英苏三强同盟反击,德国的局势已不容乐观。而另一边的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中也陷于困局。

在美国投下原子弹后,日本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保持中立态度的苏联身上,但没想到8月8日日本的幻想彻底破败,那天是苏联宣告对日开战的一天。面对苏军的凶猛攻势,最终奠定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事实,并于8月15日进行投降宣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1945年9月9日南京城中热闹非凡,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此隆重举行。这场延绵十四年、阴霾笼罩的抗日之战,在此刻迎来曙光辉映。这也告诫一切企图以武力征服他人者终将自掘!面对压迫中国人民坚韧不屈义无反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