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钓友常常过度依赖饵料配方,总觉得高手在配方上有神秘绝招。然而,切不可将饵料配方神化,高手之所以获鱼多,实则是基本功夫运用得精准。即便饵料配方相同、水情鱼情一致,高手又凭何能多获鱼呢?在此,我们就来谈谈开饵与施钓的一些小技巧,从开饵的不同状态分别进行详述。
一、扎实基本功,成就理想状态
张开手指,均匀用力,按照同一方向搅拌饵盆中的饵料。加水的量必须精准估计,且要一次性加好。搅拌完毕后切勿再动,静置几分钟让饵料自然成团。抛窝时,取如小枣大小的一团饵料装钩,入水后即刻化开,香气四溢,一个立体的窝便形成了。水面漂浮着粉状小颗粒,水底则有比重较大的颗粒与小米。接着,取出一些干散的饵料,用手沾点水轻轻搅拌,使其变得较为柔软。若发现钓了几条鱼后没鱼口了,可以用干散饵再抽几竿,然后用软饵垂钓,如此重复几次,实现诱钓结合。若滑口鱼较多,可多搓几次饵料,搓成软黏状态,装饵要小,且需多守一会儿才会有鱼上钩。一般来说,搓的次数少则饵料较散,搓的次数稍多则软一些,搓的次数更多就会比较黏。
二、饵料装钩,追求良好状态
水滴状、葫芦状和长条颗粒状是装钩的三种状态。长条状与葫芦状的诱鱼效果最佳,葫芦状的从上面开花,长条状的从两头开花。钩饵入水后,花的部分化散,钩饵沉底后,钩上还有未化散的部分,这便是鱼要吸食的钩饵。有小杂鱼闹钩时可采用麻团钓法,水滴状不太招小鱼。长条状的漂相表现最好,漂迅速突起的是顿口时的水滴状饵,而长条状则不同,会在停顿一下后再浮起。长条状对鱼的诱惑力较大,因为条状的进了鱼嘴后,鱼吐出会极为困难,所以会出现漂停顿一下后再浮起的情况,让钓者有充足的时间杀竿。
三、饵料雾化,把握良好状态
雾化效果好是诱鱼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要精确控制雾化的快慢。雾化的快慢可依据鱼群的密度来决定,鱼群密度高则雾化要快,鱼群密度低则雾化要适当慢一些。目前一般使用雪花粉或者纯小麦蛋白来控制饵料的雾化效果,它们有长丝、中长丝与短丝三种类型,其中小麦蛋白具有越打纤维越紧的特点。未经搅拌的饵料,无论加入哪种丝的小麦蛋白都显得松散,持钩性自然不好。适口性有两点需注意,一是饵料的口感,二是饵料化散后其中网状纤维伸展的状况是否正常。
四、投饵频率,保持合适状态
假设两人在同一钓场,客观条件几乎相同。如果你的投饵频率高,就更有可能让对方“打闭口”。若饵料的配比与状态一样,而投饵频率不同,钓效就会有差别。具体的数字难以准确确定,若对象鱼是鲤鱼,投饵频率不能太高,否则鲤鱼没时间吃钩饵;但也不能太低,太低会导致续窝和诱鱼效果不理想,这需要钓者根据临场感觉和经验来决定投饵频率。所以,关注饵料配方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视投饵频率。
倘若渔获不佳,除了上述原因外,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天气、钓位、溶氧量等客观存在的因素。钓鱼作为一种健身活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尽情享受钓鱼过程的欢乐,无论渔获好坏,都要及时总结,久而久之自然会积累丰富经验,提高钓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