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大洋彼岸的美国港口,两个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双手紧握,四目相对的那一刻,两个人都红了双眼。这两个老人已经阔别五十多年未见,其中一人是民族英雄张学良,另一人则是他当年的部下吕正操。稳定情绪之后,两人互相问候,故人重逢自然是有说不完的话,更不用说这两位都历经沧桑往事。脱离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禁后,张学良一直都在美国居住,因此他并不知道西安事变之后,自己这位老朋友都经历了什么,满脸好奇地询问吕正操,他是怎么跑到解放军那头的?吕正操自然是不会隐瞒,一五一十地跟少帅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在吕正操的言语中,这位开国将军的传奇一生也被娓娓道来:他出身东北军阀,在抗击日寇的过程中留下赫赫威名;他没有参与过长征,资历不深,51岁时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曾任铁道部第二任部长,连中央领导都对他青眼有加。吕正操身上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入党太晚资历不够,为何还能评上开国上将?他活到105岁,晚年心愿为何是让张学良回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和吕正操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既可以翻看往期的视频,也不会错过以后的精彩内容,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大家。

视频链接:旧军阀出身,却是最长寿的上将,他身上有何过人之处?

新中国成立之后举行史无前例的大授衔仪式,从部队中挑选出五十七位优秀将领授予上将军衔,这些人年龄不同,官衔不同,唯有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是一般无二的。不过吕正操算是这五十七位开国上将中比较特殊的一位,和其他的开国将军相比,他参与部队的时间太晚,没有走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也没有见识过红军战士的英姿勃发,一直到部队改编成八路军北上抗击日本侵略者,他的身影才出现在抗日队伍中,在那之前,他一直都是东北军的一员,还是少帅张学良手下的得力干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正操

投身军阀队伍

吕正操出生于1904年1月,老家在辽宁省海城市,东三省的冬天到底有多冷,没去过的人都没有发言权,反正刚出生的吕正操肯定不好过,毕竟他细皮嫩肉不堪风霜,家里却家徒四壁滴水成冰。吕正操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在那个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的年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日子最为艰难,更不用说那里还是遭受外敌侵略最为严重的东北。

日本和沙皇俄国打仗,争夺远东地区的资源,东北成了他们的战场,四处燃起战火硝烟。腐朽落后的清王朝无力管束这些肆意妄为的外来侵略者,东三省的无辜百姓只能自己寻找生路。日本关东军进驻我国东北地区,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炮火的轰鸣声和战马的嘶叫声回荡在东北平原,也响彻吕正操的心扉。为了躲避战乱,父母经常带着吕正操逃难,虽然这样做会耽误农作物的耕种和采收,但他们没有其他办法。当时的东北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小小年纪的吕正操一路上见到太多的流血和死亡,就连自己的亲人和好友也曾经被日军砍伤甚至杀害。血淋淋的童年并没有让吕正操心生畏惧,反而让他从小就认识到这些外来入侵者的罪恶,在心中埋下“绞杀日寇,保护家园”的理想信念。吕正操其实原名“吕正超”,名字是他自己改的,意在提醒自身操练本领、抗击外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俄战争

不过即便是身处时代漩涡,生活颠沛流离,吕正操的父母也没有放弃让儿子学习文化知识,他们倾尽全力送吕正操去上学读书,盼望他能够出人头地,吕正操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一直都很努力上进。不过好景不长,因为家里的条件实在是太差,吕正操只读了四年书就被迫辍学,开始走上做小工、当学徒的赚钱生涯。但吕正操并没有就此停下前进的步伐,他一边做工一边读书,闲暇时还学着打算盘,很快就积攒起一定的文学素养,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大放异彩奠定基础。

1922年春天,吕正操刚刚成年,怀抱着满腔的爱国之心和一身使不完的力气,他来到沈阳,投身到张作霖麾下的东北军中。十八岁的吕正操风华正茂,还读过书,这在遍地是文盲的军阀部队中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也是不可忽视的优点。吕正操很快就得到上级领导的重用,以一个新兵蛋子的身份负责起军队的文书工作。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再加上举止文雅谈吐不俗,吕正操在部队中脱颖而出,被少帅张学良看中,收入自己的阵营。虽说张学良是张作霖的儿子,但乱世出枭雄,张作霖手下能人辈出,如果张学良不能让这些人心悦诚服,那他这个接班人的位置也坐不稳。为了增强自己在东北军中的话语权,张学良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正急需一批忠心手下的他对吕正操寄予厚望,将他送到东北讲武堂深造,学习专业的军事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正操

东北讲武堂是东北地区的军官培训学校,历史悠久,教学质量过关,虽然低调,但含金量相当高,吕正操十分欣喜,像海绵吸水一样吸纳着知识,在日复一日的常规训练中提高自己的作战能力,有时候他也会感到疲累,可每每想起那些惨死在日寇屠刀下的无辜乡亲,他心中就涌现起无穷无尽的奋斗热情。张学良很欣赏吕正操,有空就会带他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长阅历,还为他请来英语老师。在张学良的培养下,吕正操的思路一步步开阔起来,手中也掌握了不少人脉,成为少帅的左膀右臂。在这个增长见闻的过程中,吕正操接触到一些先进的红色思想,第一次对我党的思想理念树立起认知。因为经常陪着张学良外出应酬,吕正操培养起一个爱好:打网球,这个爱好伴随吕正操一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他的体魄。

1925年,吕正操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回到东北军中任职。职务水涨船高,但吕正操的心情却很沉重,他厌恶部队中争权夺利的景象,辞掉官职回归家乡,去过安稳生活。最后还是张学良亲自出马,邀请吕正操出山和自己组建新军,才让这位在后世声名显赫的英雄人物重新踏上战场。一直到西安事变爆发,吕正操都一直陪伴在张学良身边,协助他处理部队中的大小事务,两人既是上下级,也是多年至交好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网球的吕正操

加入我军,抗击日寇

西安事变是吕正操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之前他在东北军中干的大多数都是文职工作,西安事变爆发之后,他正式转到前线战场,拿起手中的武器抗击日本侵略者,践行自己当初的誓言。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开始在东三省地区横行霸道,给东北的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国民党领导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并没有对日军采取军事行动,到1936年,日本侵略者胃口增大,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意图向中华大地的腹地深处挺近。国难当头形势危急,但国民党领导还是拎不清,坚持要推行不抵抗政策,把所有的作战重心都放在围剿红军上。此时的张学良处境相当不妙,不管是受国民党领导逼迫,还是出于他个人意愿,他率兵撤往关内的举动都使他背上骂名,东北军内部也因此出现矛盾,一些血性男儿表示自己不愿意继续给国民党领导这种是非不明的人卖命,即使是单枪匹马,他们也要杀回东北老家去,和那些四处为非作歹的外来侵略者好好打上一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侵华日军

其实张学良也不想过得这么窝囊,他知道父亲的死和日本人脱不了干系,也想要收复那些被日军占去的地方,让东三省重新洋溢起欢声笑语,但国民党领导对东北军十分忌惮,不允许他们私自行动。张学良向麾下将士们承诺,自己一定会带着他们重创日军,收复失地,衣锦还乡,于是不久之后,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迫国民党领导发表公开声明,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番操作之后,国民党领导终于妥协,同意放下其他事情,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其他武装队伍一起打击日军。见国民党领导作出正确选择,张学良也放下心来,答应了对方的要求,一起去南京商量作战计划。当时吕正操正是张学良的副官,他和其他部队将领都劝张学良三思而后行,但张学良态度坚决,众人只能无奈放弃。吕正操告知张学良,自己会跟在他后边去南京,但只会等待三日,三日后少帅没有回来,他就会即刻返营。张学良对国民党领导心存期待,但吕正操早就看出,自家少帅这回干了一件大事,小肚鸡肠的国民党领导恐怕早就怀恨在心,这次的南京之行暗藏玄机,张学良有极大的可能性会被扣下,自己待在原地也是坐以待毙,还不如早早回来和战友们商量对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和杨虎城

吕正操没有猜错,张学良刚到南京没多久,就被国民党领导扣押起来,而国民党领导也是狠人,他早就对装备精良、编制完整的东北军虎视眈眈,因此趁着东北军群龙无首之际悍然出手,将这支队伍改编到自己旗下。国民党领导一向都宝贝自己的嫡系中央军,对那些出身地方的杂牌军不屑一顾,再加上东北军战力强悍,所以后期的战斗过程中,每每遇到危险情况,国民党领导都会让东北军先上,然后再让自己的嫡系部队跟着后边,捡现成的便宜。虽然遭受到国民党领导的摧残压榨,但大家的选择各不相同,有人贪图享乐决定留下,有人厌倦争斗回归田园,也有一些像吕正操一样的爱国志士,选择站在国民党领导的对立面,秘密加入我党,走上真正的救国救民之路。

吕正操说动东北军691团的将士们跟着自己起义,他们成立“人民自卫军”,返回东北的白山黑水,用自己的方式抗击日本侵略者,顽强不屈。吕正操成为自卫军的最高负责人,他带着这支队伍辗转各地,活动范围从东北地区扩展到冀中平原。冀中平原土地广阔,物产丰饶,又因为和东北相距不远,成为日军挺近内陆之后的第一个作战目标,日军在这里实施扫荡,百姓苦不堪言,人民自卫军就是在这时出手的,他们骑着战马奔驰在平原上,用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打击日军,即便是遇上人数多于自己数倍的敌军,也能利用地形优势迂回作战,摘得最后的胜利果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正操

吕正操学过的专业军事理论都派上了用场,他指挥部队奋战前线,名声越来越响,人民自卫军的番号一报出,日军无不闻风丧胆。到后来,自卫军的规模扩展到五千多人,在1938年夏天和冀中平原上的其他抗日武装势力进行联合,这也是八路军第三纵队的前身,队伍的最高指挥长官依旧是吕正操。吕正操在冀中平原待了七年,多次对进犯的日本侵略者造成重大打击,为地方老百姓竖起一堵坚不可摧的保护墙,立下的军功不计其数。

入职铁道部

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的消息传遍海内外,全国军民欢欣雀跃,举办活动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但战火硝烟并没有就此散去,国民党领导调转枪口,悍然掀起内战。吕正操主动跟上级领导提出,自己想要回到家乡东北继续工作,上级领导批准后,吕正操就加入东北民主联军担任职位。不过这一次他并没有参与前线战斗,反而是接下了一个特殊的任务:管铁路。东北地区有很多铁路线,吕正操从小就在铁路边上长大,对那些呼啸而过的火车有深厚情感,当然之所以会接下这个任务,不仅仅是因为他故地重游心有所触,也是因为吕正操明白,铁路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出重大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铁路

解放战争时期,国家并没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线,部队长途行军和输送物资基本上都是靠铁路,也有一些是靠轮船和飞机,但走水路和空投效率太低,远没有火车来得方便,所以哪一支部队能将铁路线掌握在手中,哪一支部队的后勤运输就有了保障。当然铁路运输对于国家和百姓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说是上个世纪,就是在社会高度发展、出行方式多种多样的现代化社会,铁路线也依旧承担着运输人员和货物的重要职责。

东三省是民国时期的富庶之地,人力资源丰富,粮食产量大,修建的铁路线也不少,当初日本侵略者正是顺着铁路线一路南下,挺进中原大地腹地深处的。但东北的铁路线在战争中受到破坏,很多路段遭受到炮火袭击,无法正常使用,千疮百孔的样子像极了满身伤口的病人。吕正操打算接手这个“病人”,他制定出详细的改造方案,表示自己不仅要将伤口治好,还要让“病人”重新焕发出生机,变得比以前更加强健有力。吕正操带着麾下铁道部的士兵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对现存的火车和铁路线进行维修保养,然后召集人手扩建路线里程,直至将铁路的通车里程增加到之前的两倍,同时他们还在研究制造火车,使得东北地区拥有了近千台机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铁路通车

铁路线被吕正操治理得井井有条,前线战场的后勤供应也有了保障,辽沈战役打响之后,东北成了主要的作战阵地,靠着这些铁路线,解放军的后勤供应从来没有掉过链子,情况最紧急的时候,数十万补充兵力连带物资,不到十天就可以完好无损地运送到前线。解放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除去前线战士的浴血奋战,后方部队的鼎力支持也是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吕正操的贡献相当大。而且修好铁路线是一件既利在当下也利在后世的事情,这些铁路线不仅在战争年代中发挥出巨大作用,也为后续发展东北增添助力,为当地的老百姓提供便利。

晚年和张学良相见

解放战争逐渐落下帷幕,国民党民心尽失大势已去,其领导带着残兵败将撤离大陆,新中国在中央领导的庄严宣告下成立。1955年,部队举办史无前例的大授衔仪式,虽然吕正操加入我军的时间比较靠后,资历不算深厚,但考虑到他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时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这些年来在东北的工作表现,和在东北军中的地位和威望,中央领导还是决定授予他上将军衔,这也是新中国唯一一位出身旧军阀的开国上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正操

时光流逝中,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东北的面貌焕然一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实现伟大复兴,当年意气风发、立志要歼灭所有日寇的吕正操变成一个满头华发的垂暮老人,他看着承欢膝下的儿孙,看着富强和谐的国家,心中涌现万丈豪情。但欢喜的同时,一丝遗憾也挂上心头,吕正操开始挂念远离家乡多年的少帅张学良。他一直在关注张学良的动态,毕竟自己是张学良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没少受其恩惠,现在两人都垂垂老矣,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见上一面。国民党军队败退宝岛之后,张学良也被带走,吕正操虽然有心搭救却无计可施,八十年代后,国民党方面放松了对张学良的管控,张学良的后人得以往返于大陆和宝岛之间,吕正操也有了和少帅通信交流的机会。

1991年春天,张学良被批准前往美国探亲,得知消息的吕正操立马行动起来,收拾好行装踏上赴美之路。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码头相遇,虽然已经阔别半个世纪未见,但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步履蹒跚地靠近,激动万分地握紧双手,相顾泪双行。张学良告诉吕正操,自己听说过他“地老鼠”的名号,吕正操十分不好意思,表示这是因为当初在冀中平原上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时候,自己经常采用地道战和游击战的作战方式,才得了这个名号。两人都是历经过沧桑巨变的人,回首过去时感慨无限,张学良说自己的遗憾就是没能亲自上前线去和日本人打仗,但知道吕正操一直在坚持抗日,心中也算是有个慰藉。吕正操则表示东北军都是好样的,大家都在积极奔走,抗日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和吕正操

吕正操只在美国停留了三天,临走时他劝说张学良回大陆看看,这里已经和当初完全不一样,张学良欣然应允,告知他自己一定会积极谋划,他也很想念东北的白山黑水,但所处环境太过于复杂,请吕正操等待他。但可惜的是,两人的约定没有实现,少帅张学良因病逝世,长埋在了美国檀香山,远在大洋那头的吕正操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想让张学良回国的心愿成为一生遗憾,105岁去世时也念念不忘。

吕正操和张学良,一个出身贫苦,矢志报国,看遍杀戮却依旧满怀豪情热血,为国家和百姓牺牲奉献;另一个官二代出身,从小生活在富贵繁华中,手下雄兵数万,最后却为民族大义舍身取义。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两人因为拥有共同的爱国热情并肩作战,虽然留下遗憾,但终究是白首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