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苏幕遮·怀旧》

词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进士及第,历任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官准则。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于改知颍州途中病逝,谥号“文正”。

范仲淹诗词文皆工,也擅书法。存词虽仅五首,然而题材新颖,描写塞上风光、咏叹历史感慨、抒发自身情怀等,突破了相思言情词的藩篱,为后代豪放词的兴起开辟了先河。今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据俞平伯考证,“苏幕遮”为波斯语的音译,原义为披在肩上的头巾。《苏幕遮》曲,本出西域龟兹国,是七月泼水乞寒表演(即泼寒胡戏)的伴奏曲。宋人盖用旧曲另度新声。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七句、四仄韵。别名有《古调歌》《云雾敛》《鬓云松》《鬓云松令》等。

范仲淹这首词抒发了戍边时的羁旅愁思,对后世影响甚大。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一折,化用“碧云天,黄叶地”演绎成曲,词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足见此词脍炙人口,流传广泛。

抒写羁旅乡思之情,基本难以跳出传统的离愁别恨范围,但此词意境阔大,堪称少有。当时范仲淹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抵御西夏进犯,边关秋景,引起作者乡关之思。词的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作者用碧云高天、碎叶满地、寒潭秋色、斜阳点水、芳草无际等几个意象,铺设出一副边塞秋景图。风景是美丽的,而景物是萧瑟的,给人的感觉是苍凉的。芳草萋萋,绵绵无际,芳草这一意象,从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再到唐代牟融“天涯芳草动愁心”,都与念远、思归相联系。范仲淹借这无涯的芳草,将眼前所见的愁心一直延续,直到乡关所在,仿佛沿着这条绵延的路,将士征人们就能得以归乡,守着高堂家小,耕织自足。

词的下片抒情,承接上片词意,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抒发征人念归之情。“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对家乡的深沉思念使作者黯然神伤,这愁思寻尽百法也不得排遣,要如何才能消解呢?只有在安枕团圆的梦里。然而,一个愁思满腹的人如何能够安享好梦呢?这无从调和的矛盾使得词中悲凉的基调更加浓郁。“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不得好梦,夜深难寐,月照高楼,最适合凭栏远眺。然而如此美景却只能辜负,因为如此望远,惆怅之情则愈添。末句写欲借酒消愁,却愁绪更浓,欲遣乡关之思,却乡思更深,此处结句,愁到最浓,情到最浓,意味亦最浓。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融合统一。其用语与手法虽与婉约之词类似,意境情调却接近言志之诗。

撰稿:江合友

诵读赏析:白钢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