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上海首个24小时公园图书馆,和平书院在公园里打造城市阅读集群,让阅读点亮城市文明之光。

虹口区虹关路沿街,人流密集。"天虹会客厅"400余平方米的空间几乎没有实体墙,以布帘作为柔性隔断,帘子任意开合,组合出"议事区""迷你剧场""创意工坊"等空间。每次发起公益活动,每个走进来的人有机会成为"一日厅长"。

和空间一样灵巧、开放的,是这儿共治议事的氛围。会客厅取名"楼下坐坐",标识是手绘的一颗半熟荷包蛋,有聚集的内核和开放弹性的边界。"如同文明创建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包容、友善、互助、共享的姿态。"嘉兴路街道天虹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刘懿静说。

虹口区,被誉为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曾是鲁迅、茅盾等名家大家的聚集之地,也是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新式学堂、第一家电影院等多个"第一"的诞生地。

是源头,也努力成为潮头。这种开放兼容被延续下来,在文明城区创建中,文明与文化同行,推动历史文脉在城市更新中赓续,文化发展在时代精神中凝聚。今年,虹口区共有13个区级、7个街镇级实事项目纳入全市文明城区创建实事清单,三分之二涉及文化、民生。

放眼上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明创建,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以文化人,营造好的文化环境、文明场域,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以文化人:挖掘历史留住乡愁

"文明创建,为城区发展、城市更新带来全新人文视角,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黄晓春说,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和社区建设的重要主体,"虹口区的‘文化因子’发挥了助推器功能,在擦亮‘文化三地’品牌的同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每周五,嘉兴路街道瑞鑫居委会的"画室"准时开门。在74岁居民楼小玉的画笔下,是虹镇老街的市井生活。居委会不仅提供画画场地,还结合"人民城市 文明风采"群众性主题活动,为老人举办小型画展。

经历城市更新和文明创建,以往的棚户区换了模样,已化作瑞虹街区太阳宫、月亮湾等商街,同时以全新形态融入街区生活。

无独有偶,欧阳文化活动街三期改造工程,也是今年虹口区"文明城区 创建为民"实事项目之一。新近完工的超长墙绘上,祥云敬老院、塘里老屋等一一呈现,铺陈出"塘里记忆"。相关工作人员注重挖掘历史影像资料,为居民保留住割舍不下的情谊和记忆。同时,街区的提升打造,也在老百姓需求的城区公共设施供给、社区人文治理上花心思。

珍惜虹口历史文化资源、关注百姓诉求,虹口探索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老城有机更新模式。文明创建中,不断推进虹口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开发的同时,也与街区治理相结合。

比如从记忆出发,虹口区北部的江湾镇街道,近年来着力打造"新江湾十景"。虬江十八弯曾是江湾镇人宝贵的历史记忆。而今的"新江湾十景",经居民意见征集、审核、筛选,在历史文脉基础上,嵌入当下的社区治理。"党建+治理+服务+文化"的"新江湾十景"脱颖而出,既留住了乡愁,又让居民群众在参与中感受到了社区的变化,大大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归属感。

以人化文:共创"参与式艺术"

文明创建中,群众是主体,是动力之源,也是服务对象。把最好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供给服务人民,虹口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理念、载体和渠道,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工作做到实处。

作为上海首个24小时公园图书馆,和平书院在公园里打造城市阅读集群,让阅读点亮城市文明之光。这也是虹口结合"文化三地"品牌打造的实事项目。日均近8000人次,是和平书院的人气。大流量,与安静读书,如何兼容?

傍晚的书院,随处可见下了班的白领捧一本书,窝在书院一隅,头顶是温暖的灯光,气氛和谐、自由、亲切,像家里的客厅。"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人的需求。"虹口区图书馆副馆长翁凌红说,大家文明阅读,就像爱护家里的客厅一样爱护着和平书院的宜人环境。而书院的演变,恰也折射出城市文化空间迭代的大趋势。

"读者点书",是虹口区图书馆提供的特色服务之一。"读者有想要阅读的图书,在本馆没有采购收藏,就可以到流通服务台读者点书处登记,采编部尽力采购编目入库后通知读者来借阅。"

"当代艺术文化被称为‘参与式艺术’,这与文明创建同理。希望形成常态化、融入式、内涵式的文明创建机制。"虹口区精神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这样理解。以9月初开通的虹口区三门路跨线天桥"长虹桥"为例,此前,随着彩虹湾大型居住区发展及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等配套设施投用,三门路一带交通压力增大,居民常需绕行,极为不便。借力文明创建,多方力量整合,虹口区建管委与铁路部门、市水务局等紧密合作,克服了场地受限、审批流程复杂、施工时间短等难题。由于天桥周边用地条件受限,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将天桥下方净空高度降至5.5米,缩短坡道长度。如今,跨线天桥建成,一举解决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问题。

虹口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发挥文明单位等各级各类创建主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作用,凝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文明创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作者:王宛艺

文:王宛艺 图: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傅璐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