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讨论土耳其山寨歼-20的文章中,有这样的回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很多军迷的圈子里也会有这样的论断,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发布的一些资料和论文会涉嫌到泄露军事机密有“资敌”的可能性。那么今天就聊聊这个边缘话题。

在最初有一个军事圈的段子,是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是依靠国外的核潜艇玩具模型作为起点发展起来的,以至于最终国外禁售了这个玩具模型。当段子听就好,如果真的较真儿那就是大聪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负责的说,通过“捅破一层窗户纸”就可以在军事领域上获得巨大进展在现代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武器装备都是各种知识体系的复合体,并不存在“知道了”某一个点就能带动这个复杂的复合体有质的飞跃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子弹底火(primers),其实都有上百个工艺要求和知识要点,以及数十个相关的分析公式和数学模型,这是W君很多年前的专业领域,W君知道即便是小小的底火也远不是很多军迷以为的用叠氮化铅或者雷汞放到铜帽里面那么简单。所以看到很多穿越小说中造枪的情节,W君就会有“我靠,我给你原料和图纸你都造不成”的感觉。

那么,科研工作者发布学术成果是否“资敌”?

“资敌”这个词过于简单化,把复杂的科技、知识体系归结为单一的信息泄露,事实上是对现代军事科技体系的误解。现代武器装备是由多个领域的尖端技术集成构建起来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零部件都可能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前沿知识。发表某个领域的基础科研成果,并不意味着军事技术的泄露。

举例来说,一篇关于复合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论文,或许会对航空材料的发展有帮助,但它并不能直接帮助某国逆向工程一架战斗机。无论是航天、航空,还是导弹、核武器的研发,都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系统化的工程研发支持。即使有了“点破窗户纸”的机会,也不会因为一篇论文或一项公开的研究就能让对手实现质的飞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么说吧,下面是一个袋装尿素化肥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咱们不说尿素有多少个国家可以自主生产,就只是包装尿素的编织袋,全世界能够独立生产出来的国家不会超过10个。

配合我们的现代工艺要生产一个价值几分钱的农药编织袋需要20多个工艺步骤,走完一整套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需要大量的设备来维系这些工艺流程的运转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才能实现从塑料颗粒到一个价值几分钱的编织袋的全部生产过程。这种工程的复杂度就已经远非普通人的想象了。

前阵子我们在用3D打印技术进行战斗机内部框架的生产的消息爆出之后,大家在惊呼中国的军工生产领域又产生了质的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3D打印飞机框架的技术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的首创,早在2015年,英国就在自己的军舰上首飞了3D打印的无人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早,在1985年美军就开始资助激光层积钛合金打印技术用于航空飞行器的早期材料原型设计。

所以,首先要明确的是,一点一滴的知识上的突破,虽然可能看似重要,但在现代军工技术的庞大体系中,往往只是九牛一毛。军事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只要掌握某个“关键点”就能迅速取得整体性进步。实际上,每一个尖端武器或系统的开发,都是建立在无数领域的交汇与综合之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各个“总师”的厉害之处了,他们才有能力将多如繁星的点点技术要点总合成最终的军工产品。

简单的技术信息泄露不可能导致整体军事装备研发出现质的飞跃。

现代军事装备的复杂性几乎令人难以想象。例如,制造一架现代战斗机,不仅需要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诸多学科的支撑,还要在飞行控制、武器集成、雷达与红外探测技术等方面取得协调突破。单单知道某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绝不可能直接用于打造下一代战斗机。技术体系之间的联动和依存性,正是防止所谓“资敌”的天然屏障。

回到前文提到的段子,关于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依靠国外玩具模型发展起来的说法,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过度简化”思维。段子背后反映了很多人对军事技术开发的误解,以为只要“得到了”某个模型或信息,就能轻松实现技术突破。实际上,从玩具模型到实际的潜艇研发,中间横亘的是大量的复杂工程、材料研究和科学理论积累。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学术论文的发表。即便某个科研工作者发表了一篇与军事相关的技术论文,也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或组织就能够凭此“偷走”我们的军事优势。

例如上一篇文章土耳其山寨我们的歼-20,看似是偷到了我们的技术,实际上仅仅是形似,很难达到神似,更别提超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科研的进步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支持,而学术成果的公开发表,恰恰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一部分,和真正的军事机密泄露有着本质区别。

更何况,所有国家都对于涉及敏感技术的科研发表是有非常严格的审查制度的。任何与军事相关的研究,尤其是涉及武器装备的具体技术,都会受到严格的保密措施保护。科研工作者在发表论文之前,往往要经过多道保密审查,以确保不会涉及国家安全或军事机密。换句话说,即使在公开的科研领域,学术成果的发布也是在一个有控制的范围内进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研单位和军工企业内部都有严格的保密审查机制,任何可能涉及敏感领域的研究成果,都需要经过专门的保密委员会进行审核。这个过程确保任何涉及国防和武器系统的细节不会被公开,只有基础的、通用的科技研究才能向外发布。而且,国家相关部门也会根据技术的敏感程度分级管理,确保不会对国家安全构成风险。

想通过发表论文去“资敌”,其实是一个天方夜谭。

例如,在某些领域,即便是基础的材料科学或计算机科学研究,如果涉及到国防科技应用,研究人员在撰写论文和报告时都必须遵循严格的保密协议。只有在经过多层次的审查后,确认研究内容不涉及军事敏感信息时,才有可能公开发表。因此,所谓的“泄密”并非易如反掌的事情,学术发表并不会直接导致军事技术的流失。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确有一些间谍案和泄密案的发生,这些案件引发的后果往往远比单一学术论文的发表要严重得多。这些案件中的嫌疑人通常会向国外的组织提供大量的、高频次的关联性信息,正是这些零散的信息拼凑在一起,才有可能让境外敌对组织梳理出我国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架构,并逐步掌握我们在某些关键技术上的机密动态。

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泄密过程并不是通过单次的“突破”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化的过程。间谍通常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获取和提供各种相关的细节信息,这些信息单独来看可能并不起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情报链。这种“积少成多”的方式,能够帮助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技术和发展脉络进行有效的梳理,从而对我国的军事研发和技术储备造成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真正严重的泄密往往是由于长期的渗透,而非单一的学术成果发表所致。境外敌对势力通过安插“眼线”或利用网络渗透手段,从我们的核心研究机构内获取信息,逐步构建出我们国家在某个领域内的整体研究格局。这样的泄密手段远比所谓的学术发表所带来的风险更具威胁性。

反间谍反泄密的事情往往是一个复合行为,你如果站在国外间谍结构的角度来考虑,单独跳出来的一个数据或者一个理论,是不是可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性问题。因此长期渗透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学术论文的价值。

科研论文往往只是公开的、基础性研究,或者是经过精心审查后删除了敏感信息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境外势力获取了这些论文,也只能作为片段化的信息,而无法直接用于构建军事技术体系。即便想运用到军事领域光是验证和实践这些理论的工作和成本往往会大与这些情报的价值,算是一个赔本买卖;而长期渗透所获取的大量数据、实验过程、甚至内部技术讨论,才是能够真正提供整体视角和发展动态的关键。

因此,现代的军事科研并非一篇论文、一项成果能够动摇。正如前文所述,任何复杂的军事技术和装备都是多个学科知识体系的结合。只有当敌对组织长期、持续地获取到相关领域的大量细节信息,并在这些信息之间建立起关联性时,才有可能威胁到我们的机密动态。而这种泄密方式,和科研工作者们通过正常途径发表的学术论文,根本不在同一层面上。

同时,国际上对某些敏感技术和知识的流通也有严格的控制,比如两用技术的出口限制。在这一框架下,即便是基础科研领域的成果,也会受到出口管制,确保敌对国家无法通过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轻易获得技术优势。因此,科研工作者的学术发表是经过深思熟虑并有着多层保障措施的,远非“资敌”这么简单。

那么,为什么要发表关键领域的学术成果?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在关键的国防科技领域发表学术成果呢?首先,现代军事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科学的进步。无论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还是新材料、新能源,所有的这些前沿技术都需要通过国际学术界的交流、讨论和研究不断推进。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科研工作者可以与全球的同行共同探讨新兴领域的技术突破,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家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同时,发表学术成果也是一种战略选择。通过展现一个国家在某些领域的技术实力,可以提高在国际科研领域的影响力,树立技术话语权。我们近年来在量子通信、航天技术等领域频频发布高水平科研成果,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科技实力,也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广泛的尊重和合作机会——有的事情并不一定需要靠军事手段才能完成的。

最后,如何保障军事机密信息的安全?

至于如何在公开学术研究和保护军事机密之间找到平衡,国家在这方面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和管理措施。例如,涉及军事的科研单位和军工企业都有专门的保密审查制度。任何在国防科技领域工作的科研人员,在提交论文之前必须经过保密部门的审查,确保不会公开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信息。

此外,国家还通过立法和规章制度对军事技术的出口和技术转移进行控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国防科技工业保密条例》明确规定,国防相关的科研成果在公开发表前必须经过多级审查,确保不会危及国家安全。也就是说,军科研工作者发表的学术成果,往往只涉及基础科学和通用技术层面,而不是具体的军事应用。

但无论如何,保守国家秘密人人有责,这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你我都是护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