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的先进武器,曾是我们很羡慕的。回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冷战帷幕的缓缓落下,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苏联的解体不仅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也让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蜜月期”戛然而止,美国随即对中国展开了更为强烈的战略施压。与此同时,俄罗斯在尝试融入西方的道路上屡遭挫折,经济遭受重创,几乎陷入绝境。
为了生存,俄罗斯不得不转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其先进的武器装备,以此换取宝贵的外汇资金。在此背景下,中俄两国迅速在军事贸易领域找到了共同语言,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大批武器装备,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国防实力。而俄罗斯,则通过这一渠道获得了急需的资金支持,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志存高远、追求崛起的大国,深知长期依赖外部武器进口并非长久之计。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产武器装备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和量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对俄制武器的依赖逐渐减弱。2014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最后一笔大宗武器贸易合同,包括苏-35战斗机和S-400防空系统等,此后十年间,中国对俄罗斯成品武器的采购量显著减少,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和零部件等维护性采购上。
10年,可不好过啊。面对这一变化,俄罗斯方面难免感到失落。毕竟,中国曾是其重要的武器出口市场。为了挽回这一局面,俄罗斯方面多次尝试向中国推销其新型武器系统。比如,2021年俄罗斯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负责人就公开表示,只要中国有需要,俄罗斯愿意继续提供苏-35等先进战机。而到了几年后,更有俄罗斯军事专家发表文章,强调中国对苏-57战斗机的需求,甚至扬言若中国不购买,俄罗斯将转向印度市场。这是在“诱导”消费心理么?
然而中国的回应却显得异常冷静和坚定。随着中国歼-20和歼-16等先进战斗机的逐步成熟和量产,中国已经完全有能力满足自身的装备需求。特别是当歼-20疑似搭载涡扇-15发动机进行试飞的消息传出后,更是让外界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强大实力。面对这样的现实,俄罗斯专家的言论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甚至引发了部分人的不满和嘲讽,罔顾事实地评价:中国产的歼20不行,性能比不上俄战机,外形也很“丑陋”。算了,让人家说去吧,被赶超的滋味不好受,让俄罗斯专家们的心理,适当平衡一下。
事实上,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逐步掌握了航空领域的核心技术。如今,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已经实现了对俄罗斯的超越,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而对于俄罗斯专家来说,他们或许还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之中无法自拔。然而时代在变化,中国在进步。中俄两国在军事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将继续存在,但也将更加趋于平等和务实。中国将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防实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