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本来今天想把《》再推送一遍的,毕竟作为一个中秋过“八月十六”的地区土著,很想通过这个案例告诉大家民俗是有地域差异的,是有多元的,而不是只有百度百科里的答案。

不过竟然都说到“八月十六”,那就索性就聊聊我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相变化,图/wiki)

没错,今年还是十六圆。如果只考虑月相,不考虑白天看不到月亮这件事,今年中秋月最圆的那一刻应该发生在9月18日10:34。不止于此,发生十七圆的概率也很高,这导致了许多农历赏月的节日(如中秋、元宵)很难在当天得到圆满的月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元宵节出现了“十七圆”)

“据统计,从1951年到2050年这100年时间里,‘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出现39次,‘十六圆’的情形有48次,‘十七圆’出现13次”。而“最近10年间(2015-2024年),中秋月亮‘十五圆’有3次,‘十六圆’有5次,‘十七圆’有2次”,可见中秋月亮“十六圆”的概率更高一些

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在月份编算规则上重“朔”不重“望”

“朔”在国标《农历的编算和颁行》中的解释是“月球和太阳的地心视黄经相等的时刻”,而《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月一日始苏也“。所以,在农历月的编算上,那个相等的时刻“合朔”所在的那天“朔日”必须是每月初一,可以视作是编算农历月的基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地球概论》)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外婆算农历月,是一月大(30天)一月小(29天),因为月相周期大约是29.53天。中国早期也是这么制定农历月的,但是有误差,尽管由于“合朔”并不总是发生在晚上而难以完全观察到,但累积的时间长了、误差大了人们就会从月相上看出来。到了西汉初期,这个误差变得非常大,所谓“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于是从“颛顼历”改成了“太初历”。“晦”指的是农历月的最后一天,说的就是月相与农历对应的日子并不匹配。但“太初历”用着用着,又发生了“晦朔弦望,先天一日”的问题。可见在早期的历法中,“朔差”是一个很显著的发现历法编算有误的原因

如今采用天文观察,自然不会再产生类似的问题,但有了新的问题。如果我们将“朔”定在每月初一,那么“望”就会难以固定在每月的十五

“望”在国标《农历的编算和颁行》中的解释是“月球和太阳的地心视黄经相差180°的时刻”,在普通人的理解里就是“满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图片)

这个听起来就是把农历月对半劈的日期,实际上月亮绕地球运行的速度并不均等,离地球近的时候会快一点,离地球远的时候会慢一点,所以满月也就无法总在十五的时候出现了,而是在农历月十四到十七的日子里都有可能,概率最高的是十六。

因为重“朔”不重“望”,“朔”在农历编算规则上不可动摇,“望”就只能跑来跑去了。然而,这个规则并非一开始就被确定下来,唐代李淳风曾在中国的历法史上采用过“进朔”法

月之隐见,本天道之自然,朔之进退,出人为之牵强,孰若废人用天,不复虚进,为得其实哉。至理所在,奚恤乎人言,可为知者道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淳风

古人对于天体运动并非全然无知,中国天文史的优越之处在于“我史记载之翔实,尤为可贵”,使得古人即便没有深究其背后的原理“不明其所以然”,但许多现象也得以被记录、被认知、被验证。后来我们搞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时候,天文推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靠的就是这些翔实的记载。

因为天体运行不均等,即便朔望周期接近于29.5天,也不会以非常完美的一大一小出现,而是会出现连续几个大月连续几个小月的问题(这个问题后续也影响到了置闰)。为了折衷处理这个问题,唐代李淳风就折衷采用“进朔”的方式来避免出现类似现象。“进朔”法简单说来就是对于“合朔”时间做人为调整,如果发生在晚间,那么这天是晦日,也就是算作上个农历月的最后一天(如今的规则是合朔不论发生在何时,这天都算作朔日,农历初一)。这个方法虽然有点多余,但相当于人为调整了一下月相对应的日期,使农历月的设置更符合人们的期待。

尽管大多数古老历法都基于月亮计算,也就是多多少少有阴历的成分,但并非每一种历法都重“朔”不重“望”

古代印度采用的就是以“望”作为月的基准,因为他们是以“望”时处在的二十七宿的哪一宿或其附近来标月份名称的(不是所有历法的月都是按照一二三四序数来命名),这种方式标记的“月”不受“年”的影响,也不受人为因素的左右。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提到“随其星建,以标月名,古今不易,诸部无讹”,说的就是这个。我国的藏历也采用类似的方式,也就是月的编算重“望”不重“朔”,相当于满月的日子是固定在了十五,反而新月的日子跑来跑去了(藏历月并非和农历月完全对应,另有重日、缺日的设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巴霍(སྲིད་པ་ཧོ་,srid pa ho,万有图),用于招祥辟邪,因五行、八卦、九宫、十二生肖能骇世间万有属性,故名,图/wiki)

李淳风的“进朔”法虽然在后来的应用中有所调整,但一直沿用到元代“授时历”才被彻底废除。这在如今看来是平常,但对于古人而言则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与改革精神”。朱文鑫对此评价甚高,认为授时历“去虚立之元,凭实测之数”,“始入近世天学之正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守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守敬创制“简仪”,图为曾被法国掠夺后归还的明代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仪结构图)

古人总是十分容易困于先贤经典(其实如今也这样),导致即便掌握了改进的契机或知识依然踟蹰不前。知乎上有个问题《中医为什么没有走向解剖、结构分析的道路?》,答主“Mr深水聊医史”就提到中医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做过人体解剖,然而当真实的人体放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的选择是“罔顾自己亲眼所见”,“坚定不移的笃信经典”,“强行按照古代中医古籍记录的样子来画”。而古代的天文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天文,郭守敬等人敢于“取其密合,不容偶然”地改革进朔法,诸多努力之下让授时历成为我国历法中最为精确与先进,也是施行最久的一版。

天文之学,至元为盛,测验之器有十三等,测验之所有二十七处。郭守敬王恂等创简仪仰仪窥几景符之属,制器渐精,造授时历,去虚立之元,凭实测之数,复焚阴阳讹书,破世俗迷信,以正天文,一洗古来占验之浮说。始入近世天学之正途,在西法未入中国以前,莫与伦比,汤若望尊称郭守敬为中国第谷者,非过誉也。

——朱文鑫《天文学小史》

所以,月亮没能在十五圆的背后,其实是中国天文历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巨大进步,将天文真正的面貌以历法的形式如实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请多支持

如果喜欢 ❤ 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