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一扫六合伊始,中国从此便迈入了封建社会的脚步,也掀开了华夏大一统的序章。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中国悠久的古代史中,一个个朝代从兴盛到衰落,正如同日升月落上演着一个又一个轮回。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过秦朝及之后的历朝历代的大统一趋势?
魏晋时期占据北方的魏国先后消灭了与其鼎立的吴、蜀两国,实现统一;
公元589年,隋灭陈国自北向南统一中国;之后的唐、元、清也大抵如是……
纵观我国封建历史上的9次大统一,其中有8次都是由北方统一南方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才造就了如此悬殊的形势呢?
南北对峙
在了解这个原因之前,不妨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存在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况?
当然,这里的南北主要是以我国天然的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作为划分标志。
纵观我国古代史的发展进程,其实不难发现大多对峙情况的出现是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
在我国北方有许多游牧民族,艰难的生存环境和相对恶劣的气候条件,导致这些地方的百姓为了生存下去养成了彪悍的民风。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较于处于农耕文明中的政权而言,在战争初期,拥有尚武之风的异族人在军事上的优势往往会更加显著。
一方面,国家的长治久安会麻痹执政者,从而出现重文轻武的现象。
另一方面,异族行动迅速,攻势迅猛,让处于农耕文明中的国家难以挡其锋芒。
因此,一旦这些异族突破了由层层高山所形成的自然屏障以及用于抵御外敌的长城之后,便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黄龙、覆灭位于中原的政权。
一如鲜卑拓跋氏迅速入主中原并逐渐实现了北方的大一统,平定了黄河流域的战乱。
不过游牧民族的弊端在他们执掌政权后也会渐渐显露出来。
游牧和农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它们在相互碰撞后会产生一些更深层次的矛盾: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办法在广袤的中原地区推广开来,中原的地理条件也决定了唯有进行农业种植才能够养活数量庞大的人口。
如果一味的强制推行游牧文化,反而会适得其反。为了进一步扩大政权,他们只能渐渐地融入到农耕文明中,按照汉族农耕文明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政权。
众所周知,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亦或是兼并原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不用说中国还拥有如此辽阔的疆域了。
因此,异族在占领中原后,往往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战略调整。
当他们开始延缓攻势后,从中原地区迁至南方的汉族政权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说,在短时间内,异族没有办法彻底统一全国。
也有政权试图通过发动大规模战争完成统一,如金、元等朝代。
事实也显而易见,他们的进攻引起了汉族百姓的强烈反抗。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停止侵略,将重心转移到在已占领地区建立起有效统治上来。
除此之外,即使有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后,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向南方发动战争。
政治矛盾、文明冲突、阶级问题……是一座座压在统治者身上的大山,唯有将这些一一解决,才能顺利地进行大规模南征。
反观历史上败走南方的政权,如东晋、南宋等,他们来到南方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在南方建立起有效的统治?
当统治者摆脱仓皇失措的困境后,又该如何稳固统治?
种种问题会让他们在建朝之初忙的焦头烂额,然而等到南方政权逐渐稳固以后恰恰又到了南北双方“决一死战”的关键时刻了。
然而纵观我国历史,这种关键性的“决战”,获胜者几乎都是北方,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地势,战争的关键因素
孟子在评价军事战争时曾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地理因素向来是决定战争趋势、结果的一大关键性要素。
我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且北方多山地,平原又大多在山地的包裹之中,不仅易守难攻还可以借助平原休养生息。
古时南方多湖泊平原,物资丰美的江南城市大多是沿长江分布的,还时常面临着水患的威胁。
一但北方军队攻破秦岭至淮河所形成的天然屏障自四川入侵,便可顺势而上、直捣黄龙。
反观南方政权,即使能从秦岭淮河一脉攻入中原,那么北方政权同样可以退往山西、陕西等地,借助北方的天然优势暂避锋芒。
前面我们提到南北政权的分界线是以秦岭——淮河为主的,而它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以此为界,南北两侧的温度、气候、降水等都从此地划开。
南侧的地形更是百转千回,陡峭的山地、起伏的丘陵以及广袤的平原在这里都可以见到,复杂的地形也有效地延缓了北方骑兵的攻势。
秦岭自古以来就有“九州之险”之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这里仅有褒斜道、子午道等谷道交通,可谓是山高路险、道阻且长,乃兵家必争之地。
南北之间的战争势必要从此经过,而率先占据秦岭的一方就可以在优势处进行埋伏或者阻挡兵马、粮草等重要军事物资的运输。
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三国时期的魏蜀两国,曾在此处对峙多年。
一但秦岭被攻破,进攻四川亦或是周边地区便如同进入无人之境般。
在我国古代史中,还没有任何一个政权在失去秦岭后可以保全四川的。
也正是因为秦岭的重要性,历代统治者都会在这里组建军事防御,并派遣重兵层层把守。
宋元对峙时期,蒙古凶悍的骑兵在进攻秦岭时曾多次受挫,首领蒙哥更是命丧石头城下。
然而这天险在延缓北方政权入侵步伐的同时,也同样是阻碍南方发动反攻的天堑。
再说淮河流域,因其交接南北,是东部地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地区,也向来被南方政权视作立国之本。
北方大多以骑兵为主,而汉水中游至淮河一带水网密布,占据北方的曹操就曾因士兵不善水战被孙刘联军的火攻大败。
历史上北方多次来势汹汹的进攻也都在此处失利:
公元450年,北魏军队围攻千人驻守的悬瓠城,鏖战四十二天仍旧未能攻破;钟离保卫战中,梁军以区区3000余人的部队阻拦了北魏十几万大军长达半年之久。
但是一但北方将战线成功推进到长江以南,位于江南地区的南方政权就将失去他们最后的屏障,国破家亡就在转瞬之间。
若是南方将战线成功推进到黄河以北,那么北方的优势也将荡然无存。
不过我国历史上能成功从南方攻入北方并实现全国统一的,也唯有明朝的朱元璋一位君主而已。
骑兵,胜负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同样是阻拦双方的地理天堑,南方在历史上有8次被北方所统一,却鲜少战胜北方、完成南统北的重任呢?
如此悬殊的胜负几率自然与另外一个原因有关,那就是——军事实力。
在古代战争中,或许几场胜负就决定了一个政权鼎盛或是衰落。
而影响一场战争的因素有很多,而骑兵正是决定胜负所在的关键。
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在交通不便、通信匮乏的古代,传递军事信息大多都是靠骑兵和战马来传递的,信息差对一场战争的影响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骑兵所具有的行军速度、冲击力和机动性也是步兵无法比拟的。
宋朝时,一名骑兵可以轻易歼灭八名步兵,由几十名骑兵组成的小队可以从上千名缺乏训练或装备不足的步兵包围圈中突出重围……
这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骑兵强,军事实力就强;骑兵弱,军事实力就弱。
兵种的不同,注定了骑兵对步兵作战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在大规模的征伐战争中,灵活且具有强战斗力的骑兵往往是步兵无法战胜的存在。
我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东晋时期的权臣桓温了,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上请北伐,自姑孰领兵五万步兵出兵前燕。
在步行七百里后,被慕容燕所带领的八千骑兵追击,战亡士兵近三万余人,大败而归。
即使此次北伐存在指挥上的失误,但是慕容燕能在如此悬殊的人数差下大获全胜,骑兵的强度在此战中可见一斑。
然而想要拥有一支出色的骑兵队伍,除了要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还需要为他们配备一件核心装备——战马。
我国强大的王朝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广大的牧区,能够供养军队所需的战马。汉武帝为什么能够讨伐匈奴?
这是因为西汉时期汉中和关中等地区都可以养殖战马,汉景帝颁布《马复令》鼓励民间养马,这才为汉武帝提供了足够多的战马。
唐朝时占据金城、天水等多个著名牧区,也同样掌握有强盛的骑兵,最终赢得万国来贺。
要知道,历史上统一北方政权的多是游牧民族亦或是占据西北、华北地区的汉族政权,这些地区在养殖战马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而然也就能够拥有强大的骑兵了。
北宋时期,宁夏落入金国之手,幽州也被辽国收入囊中,失去了大片牧区且又重文抑武的北宋自然不是金辽两国的对手。
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凭借的不正是他们强悍的骑兵吗?
政治文化,统一的核心要素
如果没有强大的骑兵,单单以步兵迎战骑兵,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南方政权大多选择偏安一隅、以守待攻。
当然,我国历史上也有几场步兵战胜骑兵的典型案例,如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飞在率领由步兵组成的训练有素的“铁浮图”军投入郾城一战,通过巧妙的战术和指挥大败金国完颜宗弼率领的骑兵。
然而这样的胜利并无法扭转南方被北方统一的结局,这主要取决于另外一个因素——政治文化。
众所周知,黄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时至今日,我们也时常自称是“炎黄子孙”,而炎黄二帝当初发生战争的地方正在中原地区,也就是北方政权重心所在。
从夏商时期到春秋战国,再至北宋时期,长达两千多年的古代史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始终在靠近黄河的地方。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统治者大多青睐北方地区,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农业优势,另一方面便是北方各地也是政客们发挥实力的舞台。
诸葛躬耕于南阳,最终成就武侯之威名;
萧何月下追韩信,辅佐刘邦完成汉朝统一大业……
洛阳、西安能够成为13朝古都,中原、华北地区遍布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正在于此。
随着南宋迁移,文化、经济重心也随之南移,南方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与此同时,游牧民族也在已经占领的地方开启了文化大融合的探索: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在加速政权封建化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交流,也为隋朝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隋唐之后,北方虽然政权经历了数代更迭,但是北方统一的格局并没有明显变化,经过文化的融合后变得更加强盛。
反观南方,不仅山林茂密、野兽横行影响百姓生活,政权也大多处于割据状态,根本无法团结起来抗衡来势汹汹的北方军队。
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选择定都的地方仍旧是位于北方的北京。
即使此时江南等地已经成了无数人流连忘返的胜地,南方文风大盛、无数人声名鹊起,但执政者也仍旧会采用南北榜的当式保证北方的政治优势。
万事万物盛极必衰,朝代也不外如是。只是决定战争的因素有很多,决定北统南还是南统北的因素却主要在于地势、军事实力与政治文化这几点。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虽然封建朝代已经成了过往云烟,但是经历过无数次分裂与统一最后融合而成的中华文化,却是世界民族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