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穿越世界屋脊的两条公路,宛如洁白的哈达,将雪域高原和祖国大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

70年前,绵延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穿越历史和未来,同时通车拉萨。11万藏汉筑路军民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跨怒江天险,攀横断山脉,渡通天激浪,越巍峨昆仑,创造了世界公路建筑史的不朽奇迹。

70年来,“两路”已然由交通物流大动脉,发展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大走廊、文化交流大走廊和民族融合大走廊。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频道走进甘孜推出“两路上高原”融媒体特别报道;四川日报社、西藏日报社和青海日报社联合推出“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大型行走调研报道;中共四川省委党刊《四川党的建设》、中共重庆市委党刊《当代党员》联合推出“行走川藏线看变化”主题采访。各家中省媒体行走川藏路看甘孜巨变,用镜头和笔触聚焦甘孜,深度深入川藏线上甘孜州的每一个角落,以媒体视角生动展现了一代代甘孜儿女顽强拼搏、切身传承“两路”精神和甘孜州这70年在经济、文化、旅游、医疗、教育以及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和发展。

甘孜州传媒中心《“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栏目分期展示中省媒体的报道,用文字、图片、短视频、AIGC等多元产品形态,展现川藏公路甘孜沿线发展新亮点,探寻民族团结新风尚,挖掘“两路”精神新表达,向世界呈现一个新时代川藏路上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甘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18)日四川日报头版和06版《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特别策划聚焦甘孜州巴塘县,听金沙江畔琴声悠扬,看川滇藏交流交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云端·寻路记丨川藏情深,金沙江畔琴声悠扬

 “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丨⑯四川日报头版和06版聚焦甘孜 听金沙江畔琴声悠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丨⑯四川日报头版和06版聚焦甘孜 听金沙江畔琴声悠扬

路标名片

巴塘,甘孜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川、滇、藏三省(区)自然、文化、经济、交通的交会地带,素有“高原江南”之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海子山脉后,海拔逐渐下降,直至2500米左右,巴塘县城就到了。

8月下旬,四川日报全媒体“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大型行走调研采访组来到巴塘县城时,正是傍晚,县政府旁边的中山广场上胡琴声悠扬,民众围着圈跳起了巴塘独有的弦子舞,一些外地游客也饶有兴致地加入。

这是向西行进的国道318线上,四川境内最后一个县。“过了巴塘,就是西藏。”不少游客在此驻足“打尖”。

巴塘也是从成都平原进入青藏高原隆起地带后,海拔最低的县城,位于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区)接合部的河谷地带。特殊的地理位势,促成了三省(区)交通、文化、经济等在这里交会,为“高原江南”增添了无穷魅力。

地理的连接愈畅

金沙江上,4座大桥越来越宽

因连接川藏两省(区),巴塘金沙江大桥“人气”很高。这座桥有啥魅力?

从县城出发,沿国道318西行,左侧高山耸立,右侧江水湍湍,耳熟能详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有了实感。车行半小时左右就来到了金沙江大桥,两座大桥横跨江面,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道318金沙江大桥打卡点。华小峰 摄

驶上大桥,车行2分钟就抵达对岸,进入西藏。但在70多年前,这里却天堑难越。金沙江宽200多米,水流湍急,1950年,十八军南线部队来到这里,只能通过渡运,将物资、人员等运送过江。

1964年,金沙江大桥建成,架设起连接四川和西藏的便捷通道。此后数十年,它一直是川藏南线上重要的“咽喉”。

“这座桥太重要了,以前,我们还派了专门的人来守桥。”年近50岁的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巴塘公路分局党支部委员伍加智说。他是“路二代”,从小在金沙江畔长大,对于巴塘境内金沙江大桥的变迁,如数家珍。

在伍加智的记忆里,金沙江上有过4座大桥。最老的金沙江大桥荷载5吨,通行能力极低,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21世纪初,国道318线甘孜境段海子山至竹巴笼改建工程启动,在老桥下游数十米处,新建了一座金沙江大桥,可荷载50吨,通行能力大幅提升。

这座大桥的中间有着“西藏”“四川”界碑,不少游客在此打卡、留言,久而久之成为一座“网红桥”。遗憾的是,2018年11月,白格堰塞湖泄流洪峰经过巴塘县竹巴龙乡,大桥被冲毁,经当地公路部门力保,桥墩保留了下来,在后来的应急通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之后,在冲毁的金沙江大桥不远处,相继兴建了两座金沙江大桥,于2022年、2023年陆续建成,形成国道318上的出川进藏双通道,满足经贸往来和运输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道318上,新的金沙江大桥和老桥遗留桥墩。肖雨杨 摄

金沙江上,两座老桥遗留的部分桥墩矗立,默默讲述着逝去的历史。而两座新桥墩更高、桥面更宽,犹如彩虹架设,驮着川流不息的车辆。岸边辟出的停车场,小车鱼贯进出,不时有乘客、骑行队,在桥边设立的“自驾318 @金沙江大桥”打卡处留影。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往来的融合渐深

从生活到文化,就是“一家人”

采访中,我们得知一个细节:金沙江大桥是“学名”,当地民众、通行川藏线的司乘人员,习惯性把它叫做“竹巴笼大桥”。

“竹巴笼”,是藏语音译,意为船夫居住的地方。从古至今,金沙江两岸交往交流交融密切,无数的羊毛、皮革和盐巴、茶等,通过茶马古道往来驮运,在这里汇合渡江,两岸居民自然而然成为摆渡人,并形成村落,“竹巴笼”也成为了一个地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金沙江大桥,进入西藏芒康。黄潇 摄

有意思的是,一江之隔,有两个音同“竹巴笼”的地方,四川境内是巴塘县竹巴龙乡,西藏境内是芒康县朱巴龙乡。

“我们两个乡的乡政府就隔江相望,一眼都看到了!”巴塘县竹巴龙乡乡长土登曲批是个藏族汉子,他说,虽然地域上是两个省(区),但大家语言相同、习俗相同、生活习惯相同,日常往来交流密切,联姻通婚的就有近百起,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一家人”。

金沙江大桥四川岸不远处,“兄弟情小商店”内,普布和拉姆两口子正在理货、卖货,忙得团团转。他们都是“竹巴笼”人,不过普布的竹巴龙在四川,拉姆的朱巴龙在对岸的西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布和拉姆。肖雨杨 摄

俩人在拉萨打工认识,9年前结婚后,就回到老家开了这个小卖部,拉姆主内,还开个小餐馆,普布主外,开着小货车跑跑运营,拉拉货。通过金沙江大桥,只要1个多小时,拉姆就能到位于山上的娘家。

大桥所连起的,不只是回家路,更是他们的生活。他们8岁的女儿,在江对面的朱巴龙小学上学,每到周末,就回到四川的竹巴龙,和父母一起,还帮着看看小卖部。“其实两边读书都一样,政策互通,都享受’三免一补’。主要考虑她姨妈是老师,管教她方便。”拉姆说,往来方便,“完全没有跨省的感觉。”

晚上7点30分,高原的天空还没黑尽,是美丽的黛蓝色,巴塘县城中心的中山广场上,悠扬的胡琴声已经响起。仿佛一个信号,三三两两的居民向广场行去,围成圆圈,踩着音乐节奏,跳起了弦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塘中山广场上,民众跳起巴塘弦子。华小峰 摄

巴塘是民间艺术弦子之乡,有千年历史的巴塘弦子,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延续至今,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晚当地居民都会来共舞。

白色上衣,黑色长裤,银白的头发扎成小辫,年过七旬的高绒在舞环中心,神采飞扬。他是巴塘县非遗协会副会长、甘孜州非遗传承人,跳了63年弦子,还是优秀的弦胡手,拉过的胡琴有30多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沙江大桥上,车辆往来。华小峰 摄

“非遗要传承,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来参与。”高绒说,芒康三弦舞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逢年过节、盛大活动,巴塘、芒康两地相关部门互相邀请,共同表演节目,相互交流促进。

路灯逐一亮起,中山广场流金溢彩。年轻人、小学生、外来的游客……胡琴声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舞圈。

NEXT

向云端·特写丨一个纯牧业村的“转场”

21岁的藏族小伙当戈带着60头牦牛,刚从夏牧场转到秋牧场。

甘孜州巴塘县波密乡格木村的秋牧场在热梯河谷,离村子有50分钟车程。往年,一家人都要留在秋牧场照看牦牛,而当戈今年要回村子里。

8月27日,告别妻子和父母,当戈回村的第一件事,是向村党支部书记仁真报到。“帮忙的大学生返校了,你可不只要管理超市了哦。”仁真拍了拍当戈的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戈在超市里忙碌。川观新闻记者 肖雨杨 摄

格木村正在发展旅游。去年,当戈曾在成都当了3个月的藏族服装模特,回村时发现正好缺人手,就选择了留下。村里像他这样外出闯荡过的年轻人不多,自然成了“顶梁柱”。

这里是典型的纯牧业村,家家户户放牧,逐水草而居。而现在,超市老板、民宿管家、咖啡师……村民们有了新角色。

牛儿的转场,是为了更加丰美的牧草,格木村的“转场”,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谈到转变,波密乡乡长益西银巴聊起一条路——省道459线。2019年底,省道459线通车。乡里的波堆村、波免村,海拔比格木村低,属于半农半牧村,路好了,旋耕机、收割机开进青稞地里,松茸、牛肝菌运到城里,生活越过越红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木村。川观新闻记者 华小峰 摄

相比之下,格木村有点“慢半拍”,大家伙都有些着急。除了放牧,还能发展啥?

2021年,一场动员会在格木村村委会举行。219户村民全体到场,议题是打造农牧旅融合产业发展项目。

当时,包括省道459线在内的格聂南线,已经在自驾游爱好者中小有名气。格木村周围的草原、湖泊、森林、河流、湿地、温泉,吸引着游客慕名而来,但村里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2020年,村民自筹资金,打造了旅游帐篷城,2021年收入25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聂南线风光。川观新闻记者 李强 摄

尽管让大家伙看到了发展旅游的甜头,动员会之前,益西银巴心里还有些打鼓:“项目要打造藏民生活体验区,改造村民房屋的资金,一部分需要自筹,会不会有人不愿意?”

但他发现,村民们发展旅游的决心很坚定。当戈家也参与了动员会。“只靠放牧的话,日子也不差,但发展旅游,大家相信日子会更好。”笑嘻嘻的藏族小伙,露出了认真的神色。他管理的小超市,过去的2个月,月均营收能达到2万元左右。

近年来,巴塘县围绕“一核、两环、三廊”旅游空间格局,加快补齐基础短板、强化产业弱项、提升服务质量,提出打造波密牧旅融合产业片区。波密乡作为片区中心乡镇,正在全力推动格木村农牧旅融合产业发展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招投标;建成后,房车营地、商业街区、主题民宿等业态点缀在草原花海之中,格聂南线上的文旅新地标将冉冉升起。

牦牛仍然是家里的大事。闲暇时,当戈还要去秋牧场上帮忙。

但搞旅游是他最关心的事。今年7月,当戈到成都温江参加培训,学习当地发展文旅的经验。他加上了授课专家的微信,这样以后有问题可以随时请教。当戈和伙伴们还在琢磨,怎样在抖音上开直播,让更多人了解格木村的美。

记者离开时,村民们正围坐在超市边的屋檐下,悠扬的巴塘弦子在山谷中回荡,吸引过路游客停车欣赏。

从夏牧场到秋牧场,再到洋溢着文旅新希望的村庄,海拔一路向下,生活一路向上。

NEXT

C视频丨川藏电力联网背后的“牦牛”支撑

 “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丨⑯四川日报头版和06版聚焦甘孜 听金沙江畔琴声悠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丨⑯四川日报头版和06版聚焦甘孜 听金沙江畔琴声悠扬

十年前,川藏联网工程正式完工并投入运营:乡城—巴塘500千伏线路和巴塘—昌都500千伏线路连续5次跨越金沙江,结束了西藏昌都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

与四川电网联网运行,从根本上解决了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严重缺电和无电地区通电的问题。

十年间,随着金沙江水电的梯级开发,发电能力的提升让5跨变为了9跨,新增的4条500千伏线路,进一步保障了川藏两地的用电需求。

供电能力强了,保障能力更要跟上。在巴塘分部办公室里,有一面印着“牦牛团队”的旗帜。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是他们的工作要求。

他们像牦牛一样,扎根在这里,让川藏电力供应更可靠。

来源/ 川观新闻

编辑/ 张丽莉

责编/ 刘睿娟

审核/ 贺文怡

监制/ 谭荣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